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346篇
地质学   706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393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为了使全球性的海洋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可靠、准确地接收,介绍了基于卫星网络海洋观测数据传输链路的组成,对卫星传输链路的3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Iridium,Argos,Inmarsat和中国北斗四种卫星网络系统及比较分析,各卫星网络对应发送终端的分类分析以及陆地接收系统数据下载方式的比较分析。以Iridium网络系统为例,建设可实现全球覆盖的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完成现场观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的建设提供示范,对比PSTN和M2M两种数据下载方式,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洋观测数据的卫星传输链路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进行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952.
吕越  陈忠清 《干旱区地理》2017,40(1):204-210
基于对1980-2014年新疆能耗和终端能耗氮排放估算,选取能耗总量、电耗总量、工业能耗量和终端能耗氮排量,研究与新疆区域温度变化指标的关联系数,构建能耗对区域温度变化的胁迫模型。结果表明:(1)城市化高速期能耗和电耗增长显著高于加速期。(2)终端能耗氮排量和氮排放终端能源的结构变化指标1980-2014年均持续增加,终端能源氮排放向综合方向发展,各产业部门氮排放结构变化由工业主力型向多产业部门发展。(3)能耗指标和温度变化指标的关联系数均通过p=0.01水平显著检验,工业能耗总量和城郊温差关联系数略大于能耗总量和电力消耗。(4)工业能源终端消耗量的增加对城郊温差的胁迫关系呈三次多项式的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953.
探讨利用GATE仿真软件,来模拟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扫描过程,并进行图像重建研究。介绍了GATE仿真过程中,若干关键参数的设置及计算方法:包括PET探测器的结构设置,被扫描物体的空间结构与活度分布设置,γ光子检测过程中探测器性能参数设置。此外,还讨论了从光子计数数据生成正弦图,以及随后的图像重建过程。作为示例,对西门子公司的Inveon小动物PET扫描仪的进行了仿真成像,成功获得了图像。  相似文献   
954.
Wi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helian surface typ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ssessment of wind erosion magnitudes for a given area requires knowledge of wind erosion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dominant local surface types. Relative wind erosion potentials of surfaces can hardly be compar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s each erosion event is unique in terms of duration, intensity and ext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nd compare relative wind erosion potentials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urface types over a transect comprising most parts of southwestern Niger. For this purpose, mobile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ere run on 26 dominant surface types. The effects of surface disturbance were additionally determined for 13 of these surfaces. The results, namely measurements of wind fields and mass fluxe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ree basic surface groups with similar emission behaviour and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 (1) sand surfaces, (2) rough stone surfaces and (3) flat crusted surfaces. Sand surfaces feature a turbulent zone close to the surfac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altation layer. Their surface roughness is medium to high,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loss of kinetic energy of the wind field to saltating particles. Sand surfaces show the highest mass fluxes due to the abundance of loose particles, but also fairly high PM10 fluxes, as potential dust particles are not contained in stable crusts or aggregates. Rough stone surfaces, due to their fragmented and irregular surface, feature the highest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most intense turbulence. They are among the weakest emitters but,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share of potential dust particles, PM10 emissions are still average. Flat crusted surfaces, in contrast, show low turbulence and the lowest surface roughness. This group of surfaces shows rather heterogeneous mass fluxes, which range from moderate to almost zero, although the share of PM10 particles is always relatively high. Topsoil disturbance always results in higher total and PM10 emissions on sand surfaces and also on flat crusted surfaces. Stone surfaces regularly exhibit a decrease in emission after disturbance, which can possibly be attributed to a reorganization which protects finer particles from entrainment. The results are comparable with field studies of natural erosion events and similar wind tunnel field campaigns. The broad range of tested surfaces and the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 are a precondition for the futur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oint data.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5.
套管井贴壁声波测井仪器在固井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利用三维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首次研究了贴壁声源在套管井中激发的非轴对称声场特征,给出了测井声源在贴壁固体弹性介质中激发时的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的全波波形与测井仪器在实际井中记录的波形吻合较好,这为利用数值模拟方式开发贴壁声波仪器的潜在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套管井不同胶结状况下的数值模拟,得到了贴壁声源在套管井中激发的声场特征和传播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加载声源的贴壁滑板的存在大大压制了套管中弯曲型Lamb波的幅度;套管中传播的拉伸波的幅度相对较强,其泄漏到水泥中的声波传播到水泥和地层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特征携带了水泥环第二界面的胶结信息.数值计算结果为利用贴壁声源激发接收的波形实现水泥环第二界面井周不同角度上的胶结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6.
针对岩石力学试验声发射时差定位算法中时延估计精度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问题,提出全相位相位差法时延估计,通过小波分解与全相位频谱分析相结合求解相位差得到声发射信号的时延估计。利用小波分解找到不同传感器接收到的声发射信号中的同一主频的子带信号;对这些同一主频的子带信号分别做全相位频谱分析,得到每个子带信号中间样点的相位,再根据相位差与时间差的关系求出声发射信号到达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时间差;进而利用时差定位法反演声发射源,实现了声发射源更精确的定位。在花岗岩(50 mm×100 mm×50 mm)上进行断铅试验,选取10个测点,经声发射监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时延估计方法能有效地减小声发射源定位的误差,提高声发射源的定位精度,平均绝对误差比美国PCI-2型声发射仪器定位结果提高约3 mm,该方法为反演声发射源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7.
为了解盐岩在压剪受力状态下的损伤特性,设计了不同放置角度的盐岩压剪试验和声发射信号采集试验,研究了盐岩试件在不同剪切角度下的损伤力学特性和声发射信号特征。针对压剪受力状态,从一般力学模型入手,讨论建立了关于剪应力和正应变的剪切损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置角度的增大,盐岩的力学特性由塑性为主要特征逐渐转为脆性为主要特征;试验中放置角度越大,盐岩试件峰值剪应力越小,试件整体承载能力也呈下降趋势,试件的变形能力减弱,抗变形能力则随放置角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45°时达到最大。声发射信号表明,盐岩由于其自身的结构和损伤破坏特征,盐岩在压剪受力状态下的声发射信号比较明显;试件的放置角度为55°、65°时,在屈服阶段AE计数波动相对越剧烈,试件破坏的也越快;试件的放置角度小于45°时,AE计数呈递增式增长,峰值一般出现峰值应力附近。  相似文献   
958.
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形势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0,29(3):219-22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北方岩溶还出现了许多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正加大对岩溶研究的投入,北方岩溶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肩负重大的责任。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出发,简要阐述了北方岩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当加强对北方岩溶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重视对岩溶形态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岩溶陷落柱、古岩溶与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已有成果的总结与交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上,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岩溶碳汇调查和岩溶地质储碳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开展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与岩溶水及岩溶含水层关系的研究;此外,还应当重视岩溶知识的普及,加强后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岩溶战略科学家的培养。   相似文献   
959.
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地区春夏季风蚀起沙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塔中地区春夏季地表土壤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及其变化特征和起沙风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2008年4月19日和7月19日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沙漠地表的风蚀起沙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春夏季地表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为0.26 m·s-1;2 m高度的临界起沙风速约为4.1 m·s-1;两次沙尘暴过程的顺风向沙粒通量和垂直尘粒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44×10-4 kg·m-1·s-1 、13.8×10-8 kg·m-2·s-1、164.69×10-4 kg·m-1·s-1和799.77×10-8 kg·m-2·s-1;沙尘通量的变化与风速及摩擦速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0.
岩石声发射混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小平  刘庆义 《岩土力学》2010,31(3):815-820
岩石等脆性材料在加载过程中,随着荷载的增加,材料内部的微裂纹产生、扩展并伴随着声发射现象的发生。声发射是研究脆性材料破坏的良好工具。对砂岩、细砂岩和高丽山砂岩3类岩石进行了声发射试验,记录了加载及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并且采用混沌动力学理论研究了3类岩石的声发射活动规律,计算了岩石的关联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加载及破坏过程具有混沌特征,用相空间重构法可以较好地揭示岩石破坏过程的动力学特征,这为混沌理论在岩石、岩体声发射其他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