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造—下坡折,平面上呈北北东向展布。调节构造—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大规模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调节构造—坡折带也控制砂体的形态,形成了7个呈舌状分布的小型湖底扇砂体;多级坡折带提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调节构造对物源和水系也具有控制作用。在调节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下,南洼储集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湖底扇砂体,且不同级别的复合构造的储集体类型和物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2.
歧北凹陷东缘沙一下多物源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令江  李炼民 《江苏地质》2015,39(2):194-200
沙一下亚段是大港油田滩海中区的主要含油层段,目的层埋藏深,为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前人认识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是依据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勾绘的,地震资料应用不足,多向物源演化和沉积相带展布认识不清。以地质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地震沉积学及构造特征与沉积分布研究,阐述了沙一下亚段不同沉积期的沉积展布特征,分析了物源体系和沉积演化特征以及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储层预测成果在后期勘探、开发钻井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3.
上二叠统长兴组分别与飞仙关组、吴家坪组整合接触,在元坝地区为一套稳定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利于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地震地层学方法、岩石岩相地层学方法以及Daubechies小波分析方法对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界面、体系域进行识别及特征研究,共划分出2个Ⅲ级层序(旋回)。进一步在单井上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划分及对比,通过岩石学及Daubechies小波方法解释结果可知db5曲线,由此识别出的36个旋回与人工解释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良好对应。将解释结果绘制Fischer图解,进一步对所得图解进行元坝地区长兴组地层可容空间演化特征分析,再次证实元坝地区长兴组存在的2次可容空间周期变化。最后以本实例为基础对Fischer图解形态特性、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4.
INTRODUCTION AccommodationZones Currentmineralexplorationconceptshavefailed torecognizetheassociationofmineralizationwith uniqueextensionalstructurescalledaccommodation zones(Fauldsetal.,1987).Inmostcases,these zonesshowlittleobviousdeformation,yetfocusfl…  相似文献   
65.
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的函数关系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彦  彭军  游李伟  陈果 《沉积学报》2005,23(3):483-489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地层在相序、保存程度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在相域上的差别。结合Cross提出的地层基准面原理以及沉积物供给量、可容纳空间变化率、沉积物供给率和沉积通量的物理属性,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推导说明了其函数关系式,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并且对于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30  
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 ,对山东惠民凹陷的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惠民凹陷的总体构造特征是正断层发育 ,构造类型以伸展断块构造 (半地堑和半地垒 )为主。凹陷内一级正断层主要控制着凹陷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二级断层控制着构造带(凹陷内的半地垒 )的形成 ,三级及四级断层控制着局部构造的形成或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惠民凹陷具有分区块断构造特征 ,即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 ,纵向伸展断块之间为调节带所调节。分析认为惠民凹陷内发育 2个一级调节带和 5个二级调节带 ,它们多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7.
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 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 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 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 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 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 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68.
利用孢粉组合、特殊岩石类型和泥岩的原生颜色等恢复松辽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发现在白垩纪时期发生了4次较长期的气候变迁,从登娄库组沉积开始大部分地层沉积时气候干热或较干热,可容空间大小、层序演化和体系域分布均受气候变化旋回控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全气候层序,其中低水位体系域的盆底扇和斜坡扇最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69.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除SQ1为Ⅰ型层序外,其余4个层序均为Ⅱ型层序,而且SQ3为一个三级中间体系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后的塔中地区在晚奥陶世遭受剥蚀,地形变得平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潮坪沉积为主的志留纪滨浅海沉积。在志留纪塔中地区构造稳定,海平面的升降决定了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潮坪沉积相带的迁移反映了在全球海平面升降形成的异旋回中发育的潮坪自旋回沉积,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0.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shoal‐water deltaic systems developed in low‐accommodation settings is relatively well‐known. In contrast, the features of shoal‐water deltas developed in high‐accommodation settings remain relatively poorly documented,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sets for Gilbert‐type deltaic systems developed in the same settings. The lacustrine Valimi Formation (Gulf of Corinth, Greec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facies assemblag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shoal‐water deltaic systems developed in high‐accommodation settings. The studied interval accumulated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and represents part of the early syn‐rift Gulf of Corinth succession. Six facies associations, each described in terms of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geometr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range of proximal to distal deltaic sub‐environments: delta plain, distributary channel, mouth‐bar, delta front, prodelta and open lake. The facies associations and their architectural elements reve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not common in traditionally described shoal‐water deltas. Of note, different facies arrangements are observed in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delta, passing from thick single‐storey channel fills embedded within delta‐plain fines in landward positions, to thin, amalgamated and multi‐storey channels closer to the river mouth. 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depositional model for shoal‐water deltas in high‐accommodation settings document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shoal‐water delta deposits can form a substantial part of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that accumulate in these settings. The proposed depositional model provides new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deposi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applied significance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