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The effect of tourism on water environments has receiv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eco-touris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 activities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Liupan Mountain eco-tourism zone,the case study area,a Water Environment of Tourism Area Model(WETAM) is built to simul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water quality and the response saturation thresholds under four sewage treatment scenarios.The results imply the following:(1) WETAM performs well in modeling a water environment to represent the dynamic process of water quality change in response to tourist activities.(2) Under four sewage treatment scenarios(fundamental,low,medium,and high),the threshold shows an obvious uptrend.(3) The response threshold of water quality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ourist activities fluctuates seasonally due to changes in tourist density.(4) The thresholds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five tourism functional areas.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saturation threshold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effective control based on the scale and intensity of tourist activities is important for a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tourism destin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erefore,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tourism area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2.
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案例地,获取Airbnb网站房源数据,运用泰尔指数、DBSCAN聚类算法等分析方法,从多尺度视角对共享住宿价格的空间分异进行探讨,采用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房源内部和房源外部相结合的角度对比分析共享住宿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苏南整体和各地市来看,共享住宿房源价格在城市内部和区县内部的差异较为明显,在城市之间和区县之间的差异较小;(2)不同价格水平共享住宿的空间聚类中心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低档次共享住宿对于水域的依赖逐渐降低,整体上,空间聚类中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分布;(3)共享住宿房源价格是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共同耦合驱动作用的结果,对比来看,房源价格受到内部属性如房源卫生间个数等指标的影响较大,受到外部属性的影响较小,同时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同等价格水平共享住宿房源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分层性。  相似文献   
33.
深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的构造调节带控制着沉积体系的迁移路径和平面展布。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可将构造调节带分同向、对向、背向及单线4大类。同向和单线调节带主要发育在北部何庄-兵曹-崔家庄一带,规模小,数量多; 对向调节带发育在榆科地区和赵家庄地区,规模较大,分布稀疏。背向调节带极不发育。伸展作用的不均一性以及地层力学性质差异是形成调节带的主要因素。单线调节带控制小规模的沉积体穿过断层进入汇水盆地,如衡水断层下降盘中的水下扇; 同向调节带控制何庄-西魏村、田家庄、东阳乡等辫状河三角洲的入湖路径和展布特征; 对向调节带控制深湖的形成,如赵家庄一带的深湖; 而背向调节带造成的正地形起到了阻隔物源作用。  相似文献   
34.
为揭示复杂断块油田小型断层调节带的特征并明确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笔者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分析了营26块内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认为其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向叠覆—同向叠覆复合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营1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多级反"Y"字形组合样式,东侧主断层(营8断层、营31断层)与调节断层为包心菜状组合;营1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将位移量传递给营8断层、营31断层和调节断层,使区域位移有规律变化;通过力学分析认为营26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营26南部断层调节带是在右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结合营26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研究,阐明了主断层沟通烃源灶和储集层,成为油源断层;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封闭性好形成断块圈闭,是遮挡断层;建立了营26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预测营13井、营24井和营26井附近为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35.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和Stuer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住宿业作为旅游业的主要用能部门之一,其碳减排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住宿业直接和间接用能碳排放的计算、碳减排影响因素、碳减排措施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的居多,各种统计分析法都有所涉及,国内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比国外相对滞后。总体上学术界对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简单到复杂,为住宿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低碳旅游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对永8 块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断块为一典型东西向展布的同向叠覆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辛120 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阶梯状组合样式, 东侧主断层(永105 断层)与调节断层呈地垒状组合;辛120 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其位移量传递给永105 断层和调节断层; 力学分析认为该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永8 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 封闭性研究,建立了永8 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主成藏期东侧主断层作为油源断层沟通了烃源灶和储集层并输导油气; 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形成断块圈闭,成为遮挡断层。永8 块西侧是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38.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为大型坳陷湖盆,具有坡缓、水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特点,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的形成。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大理河剖面三叠系延长组长1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发育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具明显3期下细上粗反韵律,而且每期河口坝内部具泥质夹层厚度具有向上增加的趋势,指示可容纳空间向上增大。总结了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规律,认为河口坝的形成由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共同决定:(1)在可容纳空间变大的情况下,河口坝的形成由沉积物供应量决定,若有一定量的沉积物供给,则形成具湖侵退积序列的河口坝沉积;(2)在可容纳空间变小的情况下,河口坝的形成由剩余可容空间决定,若有剩余可容纳空间,则形成具湖退进积序列的河口坝沉积;(3)当没有可容纳空间时,河口坝不发育。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延长组长1段河口坝的形成属于可容纳空间变大且有沉积物供给的情况。  相似文献   
39.
冀中坳陷调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orley等的调节构造理论和构造几何学分析, 借助地质构造图、断层垂直位移分析等, 在冀中坳陷识别出5种调节带类型和7种调节带构造形式, 进而探讨了它们各自出现的特定构造部位、调节作用、主要构造特点和典型实例。同向趋近型调节带呈现鼻状、地垒状和转换断层3种构造形式, 在断层段连接处以鼻状构造形式出现, 而在控凹断层连接处则以转换断层与横向凸起并存的形式出现; 同向叠覆型调节带以走向斜坡形式调节应变; 同向平行型调节带以翘曲的形式改造河西务潜山带。对向平行型调节带以低凸起的形式发育于雁翎地区; 对向趋近型调节带以鄚州枢纽带为典型, 受两期应变的调节形成了底部以断层分叉斜滑与上部呈宽阔翘弯带的双层变形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断层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活动强度均呈现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构造特征。受调节带的影响与改造, 在潜山断坡上可形成以古构造脊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油气运移路径。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 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 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