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8篇
  免费   918篇
  国内免费   398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91篇
地质学   7915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482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18篇
  2014年   576篇
  2013年   585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焦建刚  刘健  冷馨  谭磊  段少帅  夏明哲 《地质通报》2020,39(11):1726-1739
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出露面积约180 km2,岩浆分异充分,主要岩性包括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苏长岩、辉长岩等。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结晶年龄为277.1±2.2 Ma,辉长苏长岩结晶年龄为273.5±2.9 Ma,橄榄辉长岩结晶年龄为275.5±1.5 Ma,含斜长石橄榄岩结晶年龄为280±2 Ma,不同类型岩石形成年龄集中在270~280 Ma,与塔里木地幔柱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耦合性。矿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纯橄榄岩中橄榄石Fo(镁铁比值)值最高,达到90.9%;单斜辉石成分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相似,MgO和CaO含量连续变化,且呈负相关关系,指示其具有相似的原始岩浆成分;不同类型岩石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与稀土元素配分图变化一致,表明其为同源岩浆演化;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图解显示,坡北岩体源自亏损地幔,经历了4%~15%下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研究认为,坡北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不同岩相具有过渡或侵入接触关系,形成时代相近,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但是岩浆就位顺序不同,地壳混染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62.
前寒武纪微陆块是北山—阿拉善北部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分,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是否存在学界尚存争议.居延海介于北山造山带北部和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构造衔接部位,受限于巴丹吉林沙漠覆盖,岩石露头极少,我们通过钻井工程,钻遇一套晚石炭世碱性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揭示,该花岗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12±1)Ma(MSDW=0.46,n=18)和(315±2)Ma(MSWD=0.93,n=15),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8~+4.4之间,平均值为+2.2,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048~1267 Ma,平均值为1183 Ma,具有古老地壳的源区属性.通过与旱山构造带、雀儿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的晚石炭世花岗质岩浆对比分析,结合旱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0.9 Ga花岗质岩石的出露以及区域上的重磁资料解译,我们认为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存在中—新元古代地壳,且可开展进一步的衔接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63.
龙登红 《西北地质》2021,54(1):15-29
博格达造山带大量分布基性岩,其成因研究对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对博格达造山带中段木垒地区的基性岩进行了系列研究工作,初步对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为博格达造山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绿岩的SiO2含量为47.71%~53.7%,K2O含量为0.61%~1.87%,Na2O含量为2.97%~5.14%,显示富钠贫钾特征,属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Mg#值为29.80~47.89,远低于原始玄武质岩浆的参考数值65,表明区内基性岩可能是原始岩浆经历较强程度分异作用后的产物;分异指数(DI)均大于35.00,固结指数均远小于30,均显示辉绿岩分异程度较高。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较高稀土总量、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模式,相对富集Rb、Ba、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i、Hf、Zr等高场强元素。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305.9±3.1)Ma;辉绿岩岩浆可能源于亏损尖晶石橄榄岩相至原始尖晶石橄榄岩相之间,为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及分异演化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为晚石炭世博格达弧后裂陷盆地晚期局限性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64.
江浪穹窿位于扬子陆块西缘,本文作者在穹窿南部新发现一套侵入于二叠系及志留系的超基性岩,岩石主要由蛇纹石(约60%)、橄榄石(约30%)和少量磁铁矿(约5%)、角闪石(约5%)组成。为探讨超基性岩的成因,本文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定年结果表明,超基性岩中发育大量2427~430 Ma的捕获锆石,最年轻一组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2.3±4.4 Ma(MSWD=1.9,n=6)。主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岩石:(1)具有低的SiO2含量(46.76%~39.07%)、高的Mg#值(82.3~74.0)与Cr、Co、Ni丰度;(2)稀土元素含量(ΣREE平均31.8 μg/g)与(La/Yb)N值(5.26~1.38)偏低,稀土配分型式较为平坦,具有较弱的Ce负异常(Ce/Ce*=0.80~0.67);(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Zr和Hf;(4)(Th/Yb)PM值(29.8~1.56)、(Th/Ta)PM值(0.22~0.03)、(La/Nb)PM值(1.91~0.39)及La/Sm值(5.88~1.11)较低。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超基性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0.706872~0.702598)和高的εNd(t)值(8.02~5.64),成分接近于亏损地幔和岛弧玄武岩,计算表明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低于5%。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超基性岩结晶年龄为222.3 Ma,可能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阶段的岛弧背景;原始岩浆来自高度部分熔融的地幔源区,上升侵位过程中可能经历了铬铁矿与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此外,捕获锆石的年龄谱反映江浪穹窿很可能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并且具有Rodinia超大陆会聚—裂解以及泛非事件的地质年龄记录。  相似文献   
265.
海南岛中元古代沉积记录对于探讨华南陆块早期大陆演化过程起关键作用。对海南三亚三郎岭地区奥陶系干沟村组砂岩-板岩组合中的变砾岩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65颗锆石207Pb/206U年龄范围为2691~1350 Ma,且分成2691~2444 Ma、1838~1632 Ma、1540~1350 Ma三组,形成约1699 Ma、约1440 Ma 2个主要峰值和约2461 Ma的1个次要峰值。基于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350 Ma,且没有出现海南岛常见的1250~1100 Ma和1000~900 Ma年龄记录,将该套变质砾岩沉积时代限定在1350~1250 Ma,而并非前人划属的奥陶纪,这是海南岛首次发现中元古代的砾岩建造。该套变砾岩砾石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表现为裂谷盆地高密度的碎屑流沉积特征,是研究区Columbia超大陆裂解晚期的沉积响应。变质砾岩与劳伦大陆西部的Belt-Purcell超群下部沉积地层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和年龄谱特征,暗示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中,海南岛与劳伦西部靠近。  相似文献   
266.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东南缘,发育大面积早—中侏罗世侵入岩,但至今未发现同时代的火山岩。在多宝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同时期的火山岩,并确定为一套英安岩、流纹岩和粗面岩组合。为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时代及反映的构造意义,对出露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年龄显示,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67.1~169.3 Ma,为中侏罗世喷发成岩。火山岩具有富碱(Na2O+K2O=3.70%~7.66%)、富铝(Al2O3=11.42%~19.00%)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A/CNK=1.08~3.73)岩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特征,具负Eu异常(δEu=0.53~0.79)。微量元素显示富集Rb、Ba、K、Th、U、Pb,亏损Nb、Ta、Ti、P、Sr。总体显示,该中侏罗世火山岩起源于新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根据Ta-Yb、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该期火山岩形成于挤压背景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综合认为,中侏罗世火山岩应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导致的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闭合导致的陆陆碰撞作用已影响到兴安地块东南缘。  相似文献   
267.
雅布赖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埃达克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用LA-ICP-MS方法测得埃达克岩中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75±1 Ma(MSWD=1.00,n=27,闪长岩)和277±2 Ma(MSWD=0.64,n=26,石英闪长岩),故认为雅布赖地区埃达克岩侵位年龄为275±1~277±2 Ma,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60.56%~63.41%)、Al2O3(15.86%~17.33%)、Sr(572×10-6~758×10-6)含量,较低的MgO(1.45%~3.06%)、Y(11.10×10-6~14.7×10-6)、Yb(1.06×10-6~1.55×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P等。岩石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较弱(0.81 < δEu < 1.04),Mg#值较高(38~53),Y/Yb值为7.35~11.89,Na2O/K2O值为1.18~1.77,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为拆沉下地売部分熔融产生的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其可能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268.
269.
Geothermobarometric and geochronological work indicates a complete Eocene/early Oligocene blueschist/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c cycle of the Cycladic Blueschist Unit on Naxos Island in the Aegean Sea region. Using the average pressure–temperature (P–T) method of thermocalc coupled with detailed textural work, we separate an early blueschist facies event at 576 ± 16 to 619 ± 32°C and 15.5 ± 0.5 to 16.3 ± 0.9 kbar from a subsequent greenschist facies overprint at 384 ± 30°C and 3.8 ± 1.1 kbar. Multi‐mineral Rb–Sr isochron dating yields crystallization ages for near peak‐pressure blueschist facies assemblages between 40.5 ± 1.0 and 38.3 ± 0.5 Ma. The greenschist facies overprint commonly did not result in complete resetting of age signatures. Maximum ages for the end of greenschist facies reworking, obtained from disequilibrium patterns, cluster near c. 32 Ma, with one sample showing rejuvenation at c. 27 Ma. We conclude that the high‐P rocks from south Naxos were exhumed to upper mid‐crustal levels in the late Eocene and early Oligocene at rates of 7.4 ± 4.6 km/Ma, completing a full blueschist‐/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c cycle soon after subduction within c. 8 Ma. The greenschist facies overprint of the blueschist facies rocks from south Naxos resulted from rapid exhumation and associated deformation/fluid‐controlled metamorphic re‐equilibration, and is unrelated to the strong high‐T meta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the Miocene formation of the Naxos migmatite dome. It follows that the Miocene thermal overprint had no impact on rock textures or Sr isotopic signatures, and that the rocks of south Naxos underwent three metamorphic events, one more than hitherto envisaged.  相似文献   
2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