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安徽大别山腹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期作者等在大别山腹地开展1∶5万区调过程时,于中深变质岩中发现一套中生代火山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安山质晶屑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通过详细观察、追索,其中查明火山岩系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对认识大别山的构造演化及热隆—顶蚀作用、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折返机制等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At Mt. Vulture volcano (Basilicata, Italy) calcite globules (5–150 μm) are hosted by silicate glass pools or veins cross-cutting amphibole-bearing, or more common spinel-bearing mantle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The carbonate globules are rounded or elongated and are composed of a mosaic of 2–20 μm crystals, with varying optical orientation. These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formation from a quenched calciocarbonatite melt. Where in contact with carbonate amphibole has reacted to form fassaitic pyroxene. Some of these globules contain liquid/gaseous CO2 bubbles and sulphide inclusions, and are pierced by quench microphenocrysts of silicate phases. The carbonate composition varies from calcite to Mg-calcite (3.8–5.0 wt.% MgO) both within the carbonate globules and from globule to globul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of the carbonate, determined by LAICPM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carbonatites worldwide including ΣREE up to 123 ppm. The Sr–Nd isotope ratios of the xenolith carbonate are similar to the extrusive carbonatite and silicate rocks of Mt. Vulture testifying to derivation from the same mantle source. Formation of immiscibile silicate–carbonatite liquids within mantle xenoliths occurred via disequilibrium immiscibility during their exhumation.  相似文献   
93.
兰州皋兰山黄土滑坡特征及灾度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皋兰山滑坡是西北地区非常典型的黄土滑坡,由3个次级滑坡构成,形成条件可概括为:新构造作用促使皋兰山强烈隆起,形成高达200~300m以上陡峻的自然斜坡,平均坡度在33.7°,临空条件好;构成斜坡的基岩为泥岩,其上覆盖很厚的黄土层,泥岩表面风化、破碎严重,不透水,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渗入,在黄土与泥岩的接触面构成抗剪强度低值带;在地下水对下部软弱层侵润作用下,其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地震是促使滑坡产生的突发因素;同时,由于斜坡前缘建房开挖边坡及公园建设加载和绿化灌溉等,导致坡体稳定性明显降低,出现失稳破坏。通过野外勘查和位移监测及稳定性计算表明:目前滑坡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局部滑坡体复活变形迹象渐趋明显,其中变形最严重的是位于斜坡中下部并紧邻市区的Ⅰ3滑坡、Ⅰ4滑坡和Ⅲ滑坡。文章还对滑坡潜在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
李宪洲 《矿物岩石》1992,12(3):80-84
本文依据21件黄铁矿样品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数据,讨论了Au,Ag,Fe,Co,Ni,S,As,Sb,Cu,Te,Sn,Se等13个元素在黄铁矿中的含量和S/Fe,As/Sb比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对矿体上的黄铁矿单晶体进行的能谱扫描电镜成分分析,Fe,S,As等成分在黄铁矿内部呈环带状分布,由晶体中心向边缘,它们的含量呈脉动式变化,反映成矿热液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95.
王留海 《矿物岩石》1991,11(4):51-56
本文分析了大洪山区钾镁煌班岩中的矿物特征,利用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与西溴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中相应矿物进行对比。并用特征副矿物镁铝榴石、铬铁矿的化学成分作Cr_2O_3—CaO图,Cr_2O_3-MgO图,利用Cr/(Cr+Al)的比值参数,判别岩体的含矿性。认为该区钾镁煌斑岩目前虽然尚未发现金刚石,但成矿有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96.
利用架设在珠峰北坡4475m高度处的一套开路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对曲宗地区的大气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各分量在高原雨季前(5月),雨季中(7月)和雨季后(11月)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曲宗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平均变化均呈单峰单谷型特征,气压则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风速日变化为单峰型特征,风速一般在午后突然增大.伴随着雨季的爆发,曲宗地区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气压升高,风速减小.主导风向由东北风转换成西南风.雨季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7.
利用1979-2016年金沙江支流漾弓江流域木家桥水文站流量资料和丽江市气象资料,揭示了漾弓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漾弓江流域年径流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年代际时间尺度,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2009年,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而2010-2016年径流量呈减小趋势,与2000-2009年相比, 2010-2016年径流量减少了42%(减少径流量为0.88×108 m3)。气温和降水量对径流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中,降水量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雨季,而气温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融期。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累积负物质平衡,进而引起冰雪融水变化,漾弓江流域2000-2009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白石泉铜镍矿床位于中天山地块北缘,沙泉子深大断裂南侧。矿体产于同源同期侵入的中基性—超基性岩体内,其含矿岩石为单辉橄榄岩和斜长橄辉岩。铜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锆石SHRIMP微区原位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85±10Ma、辉长闪长岩年龄为284±9Ma和辉长岩年龄为284±8Ma。三者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十分一致,表明该含矿杂岩体的侵位及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初,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为造山期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
李茂善  马耀明  仲雷  吕世华 《高原气象》2006,25(6):1008-1013
利用中国科学院又一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2005年4,5月)期间获得的辐射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表辐射能的日变化,以及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下垫面辐射各分量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地表反照率在4月和5月的月变化和日变化。  相似文献   
100.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