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增城旅游区文脉和旅游品牌营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璐明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6,26(4):353-358
对文脉的概念、组成和作用作了概述和提炼.从增城旅游资源普查而得的旅游资源单体构成中,分析和提炼出增城旅游文脉与仙姑为代表的八仙文化有不解之缘,建议建设增城神仙文化总体旅游品牌,营造"北有蓬莱三岛,南有增城九重"的八仙文化氛围,恢复、重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景点.围绕增城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来此必游"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2.
吕洪波 《地质论评》2007,53(3):383-388,I0004
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景点,其引人之处就是新生代玄武岩火山地貌。然而,景点中有些火山构造的命名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如: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分别被错误地命名为“喷气锥”和“火山弹”。笔者根据著名专业网站(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和经典教材中的相应定义讨论了这些火山构造。通过分析这些构造的形态、大小和成因,笔者将它们分别重新命名为熔岩丘和增生熔岩球。笔者建议:地质公园中所有景点的定名都应该经专家核实和评价,从而给出科学的、符合地质实际的名称。  相似文献   
83.
在地质遗迹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整合地质遗迹景观与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优势互补,是地质公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喀斯特景观与焚苗文化资源,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吸引力,但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分析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整合开发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核心、三个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延长区”的整体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4.
济南华山地质公园是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景观等众多地质遗迹类型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尤以岩浆岩侵入接触剖面、构造形迹、奇石而闻名.区内地质遗迹可分为五大类、八类、九个亚类,具有较高的科普和游览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岩石学、火山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采矿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85.
我国旅游业已经从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驱动进入了形象驱动的阶段,旅游形象策划成为旅游规划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旅游形象测量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和依据。地质公园具有地质与公园双重属性,与其他景区和公园有所区别,因此一般的旅游形象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地质公园形象测量。在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地质公园特点,认为在测量时必须遵循综合性、独特性及科学性三原则,试图构建了地质公园形象测量“天平”模型,分别从发射和接收两个角度来测量地质公园形象。  相似文献   
86.
广州市区与增城市气象要素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洋  蔡蕊  陆杰英 《广东气象》2014,36(6):44-49
利用广州市区和增城市1982—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应用数据对比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年际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分析了两地气象要素的差异性;运用拉格朗日模式,模拟了2个个例的水汽来源,分析两站降水量差异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广州市区温度高于增城市,而相对湿度低于增城市;城市冠层作用使得广州市区风速明显低于增城市。差异性存在明显的季节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在秋季差异最明显,风速在冬季差异最明显,而降水量在夏季差异最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站的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9和0.89,可利用经验公式联系两地的预报结果。HYSPLIT模式模拟水汽来源表明,不同的水汽来源可以导致广州市区和增城市降水先后顺序以及降水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7.
A. Cuomo  D. Guida 《水文研究》2016,30(24):4462-4476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hydro‐chemical analys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reveal processes, sources, paths and timing of the runoff gener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catchm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lly, terrigenous and forested watershed in the Mediterranean humid eco‐region of southern Ital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data recorded at the outlet of the catchment during 2013–2014. A mixing law procedure was applied on discharge (Q)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data, by using the Q–EC end members previously collected at selected groundwater, sub‐surficial and surficial stations. In this way, we found four bound curves delimiting fields in a Q–EC plot, each with hydro‐chemograph value ranges. At annual time scale, the analysis revealed a seasonal behaviour of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different for the wet period, when the aquifer is recharging, and the dry periods, when the aquifer is discharging, despite frequent summer rain showers. At event time scale, the catchment seems to show the behaviour of a typical hydro‐geomorphic threshold system. We interpreted this behaviour as due to a progressive addition of water from distinctive components (i.e. deep aquifer, riparian corridor, hillslope and hollow), each with originally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runoff production (i.e.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ridging, saturation excess, infiltration excess and soil pipe exfiltration) and response time. During the event, the contributing areas enlarge upward the riparian corridors and the zero‐order basins, where the aforementioned components become superposed and the mechanisms interact more and mor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threshold values between different states of the system are defined by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boundary curves on the Q–EC plot. Different patterns in the Q–EC hysteretic cycles are prevalently related to the pre‐event soil saturation and groundwater contributions to stormflow and recharge mechanism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8.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作者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四个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捕述,并对公同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定性评价中,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选取旅游地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等作为评价对象,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划分了四个景区的等级,并详细分析其结果,从而揭示了该公园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吸引力,为该其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宁德地质公园集晶洞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河床侵蚀地貌、海岸海蚀地貌于一体,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公园的许多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和独特性,多种地貌景观的组合,反映了其地质历史的复杂性。地质遗迹与生物、人文景观的结合使宁德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90.
李剑玲 《福建地质》2010,29(1):46-52
赖源景区是连城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园区之一,以发育岩溶峰丛、孤峰、溶洞及岩溶次生化学沉积等为主要特征。园区内有山地景观、溶洞景观和水体景观3种类型,岩溶发育系统完整,景观优美,其形成是船山—棲霞灰岩受水流溶蚀,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