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4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4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456篇 |
地球物理 | 604篇 |
地质学 | 883篇 |
海洋学 | 274篇 |
天文学 | 78篇 |
综合类 | 134篇 |
自然地理 | 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不同平均时间对LOPEX10资料涡动相关湍流通量计算结果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处理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近地层湍流脉动量可以获取地—气间感热和潜热通量,然而选择不同平均时间对通量计算的结果有较大影响。采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LOPEX10)期间获得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平均时间对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并采用雷诺平均和分解方法推导了平均时间引起的通量差值的数学表达式(Flux Compensation,FC)。结果表明:(1)FC公式可以说明采用不同平均时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直接计算低频涡旋对湍流通量的贡献。FC公式计算的结果与直接计算的不同平均时间通量计算之差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并可以确定计算湍流通量的最佳平均时间。(2)通过采用Ogive函数确定了计算LOPEX10期间通量的最佳平均时间长度为30min,印证了利用雷诺平均和分解方法计算湍流通量补偿的准确性。(3)通过进一步的数学变换,证明了平均时间对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直接与湍流低频变化相关,FC公式可以用来确定涡动相关观测数据的最佳平均时间,并且在获得较高时间分辨率的湍流通量数据的同时,补偿因平均时间过短而遗漏的低频信息。 相似文献
32.
33.
昌吉州棉区棉花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开展棉花气象服务,对昌吉州主要棉区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与棉花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出昌吉州主要棉区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素:播种期的霜冻、苗期的低温、花铃期的高温和吐絮期的低温和全生育期的热量。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我国豫西晚前寒武系白草坪组中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蠕虫状后生动物实体化石:Ruyangia Cylindrica Hu et Meng,1989。化石产于砂岩表面浪成波痕之波谷中,圆筒状,已压扁,中空,可见长度4.5~9.5cm,直径4mm左右,虫体外壁具体环,环背间距1.5~2mm,虫体一端较大,具平行纵向边缘的纵纹,可能为头部;另一端渐尖,可能为尾部。与该实体化石伴生的有大量遗迹化石。已知白草坪组的时代超过1400Ma,因此,该实体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燕山地区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划分及表现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在全面总结燕山地区新生代沉积相和厚度分析、地貌类型及特征、新生代岩浆活动、活动构造类型及特征、延(庆)涿(鹿)地堑盆地及其构造演化、地震地质分析以及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区地壳运动划分的意见,系统地将燕山地区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划分为两期、三幕和三亚幕,为我国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生代地壳运动年表。 相似文献
37.
气候变化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将社会科学(文史考古研究)与自然科学(气候变化)结合,分析了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早的原因,提出这可能是由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并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3次移民潮的原因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地脉动台阵观测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剪切波速度构造探测方法,预计将在中国地震灾害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地脉动台阵观测中长周期信号的特征以及中国长周期地脉动的特点和适用性,开展了中国从沿海到内陆地区地脉动信号的观测和分析,探查由沿海到内陆地区地脉动的变化规律以及内陆地区广域的地脉动特征,发展适合于我国内陆地区的基于地脉动的地下构造勘探方法,在中国大陆上海市、西安市、天水市及兰州市进行了长周期地脉动观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脉动特征与日本关东平原地区的观测结果类似,可以认为在海岸地区深部结构调查的地脉动台阵观测有良好的适用性。然而,西安、兰州、天水长周期地脉动能量只有上海的千分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加灵敏的仪器性能和更加稳定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39.
CRUST AND UPPER STRUCTUR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FROM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相似文献
40.
The Yangbishan iron–tungsten deposit in the Shuangyashan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Jiamusi Massif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are earth element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scheelite show that it form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inherited the rare earth element featur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neissic granite associated with the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show that the magma formed in this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osed shale that contained organic carbon and was enriched with tungsten. In addition, in situ Hf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the gneissic granite indicates that they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predominantly Paleo–Mesoproterozoic crustal source. According to LA-ICP-MS zircon dating, the Yangbishan orerelated gneissic granite has an Early Paleozoic crystallization age of 520.6 ± 2.8 Ma. This study, together with previous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massifs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cluding Erguna, Xing'an, Songliao, Jiamusi, and Khanka massifs, belonged to an orogenic belt that exis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during the late Pan-African period. The significant continental movements of this orogeny resulted in widespread magmatic activ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530 Ma to 470 Ma under a tectonic setting that transitioned from compressional syn-collision to extensional postcollis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