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1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673篇
地球物理   1291篇
地质学   2182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376篇
自然地理   150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黑河流域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利用气象站资料,对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区降水属于降水脉动事件,降水前后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随土层增加差异逐渐变小。土壤水分在降水量、土壤深度和降水前后的差异极显著,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001),表明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具有显著的响应现象。土壤水分的降水脉动响应表现为降水后土壤含水量激增,在蒸散作用下缓慢减小。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异规律均能较好地拟合成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随机变异均小于结构性变异,反映出荒漠区土壤水分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格局。降水使土壤水分空间结构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2.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用地粗放、布局散乱、难于规范管理等问题。以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还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分析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上海南汇地区为例,对其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进行了检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按标准偏差分类,并进一步按欧氏空间距离对大于2.25标准偏差的地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汇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可分为远离中心类和集聚中心类两种类型。依据结果,提出了"远离中心方案"和"集聚中心方案"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方案。  相似文献   
993.
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  相似文献   
994.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对新县花岗岩岩基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测试,研究探讨其成岩年龄、岩石成因、物质来源以及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龄为125.5±1.5Ma,属于早白垩世产物。全岩元素地球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富碱,贫镁、铁和钙,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和Pb,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和Sr、Ba。全岩同位素具有中等略偏高的Sr 初始比值(87Sr/86Sr)i=0.706949~0.707086;低的放射性Pb同位素组成[ (206Pb/204Pb)i=16.611~17.152,(207Pb/204Pb)i=15.304~15.432,(208Pb/204Pb)i=37.316~37.702]; 低的Nd初始比值(εNd(t)=-13.65~-13.51)和老的Nd模式年龄(TDM2=2.12~2.13Ga)。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具有较低的初始比值(εHf(t)=-22.92~-19.40)和老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9~2.61 Ga)。综合以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及Sr-Nd-Pb-Hf同位素组成,新县花岗岩岩基应属于分异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是化学成分类似于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TTG型岩浆岩的扬子下地壳在非加厚下地壳(深度小于35km)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丁见广 《地质与勘探》2013,49(4):689-695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大别山北麓赛山寨一带的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u、Au、Mo为区内具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文章运用成矿系列、缺位找矿新理论,重新对大别山北麓赛山寨一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分析,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等方面探讨了该铜多金属异常区的成矿条件,认为该异常区斑岩型钼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深部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为该地区今后的矿产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7.
Twenty‐four mineral separates from the Arunta Complex, four from the metamorphosed Heavitree Quartzite (White Range Quartzite), and one whole rock sample of metamorphosed Bitter Springs Formation, all from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White Range Nappe of the Arltunga Nappe Complex, and two samples from the autochthonous basement west of the nappe have been dated by the K‐Ar method. The samples from the basement rocks form two groups. Those in the southern or frontal part of the nappe are of Middle Proterozoic (Carpentarian) age (1660–1368 m.y.), determined on hornblende, biotite, and muscovite. In the northern or rear part of the nappe, all but one of the muscovite samples and two biotites are of Middle Silur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age (431–345 m.y.); the remainder of the biotite dates range from 1775 to 548 m.y. (including the two samples from the autochthon), and two hornblendes gave dates of 1639 and 2132 m.y. respectively. All the muscovite samples from the Heavitree Quartzite, and the whole rock sample from the Bitter Springs Formation gave Early to Middle Carboniferous dates (358–322 m.y.).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White Range Quartzite as the metamorphosed part of the Heavitree Quartzite, which in turn suppor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rea as a large, basement‐cored fold nappe. In addition, they date the time of the Alice Springs Orogeny as pre‐Late Carboniferous, which agrees with fossil evidence from elsewhere in the area. The Alice Springs Orogeny was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that progressively metamorphosed the Heavitree Quartzite and Bitter Springs Formation, and retrogressively metamorphosed the Arunta Complex. However, the basement rock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appe escaped this metamorphism and retain a Middle Proterozoic age, thus dating the time of the Arunta Orogeny in this region as Carpentarian or older.  相似文献   
99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常量及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初步查明修武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尤其是石煤中富集钒铀等多金属元素;稀土特征为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Ce、Eu均为负异常;黑色岩系是在大陆边缘沉积,沉积环境为干燥气候的还原环境,物源应为陆源和海底热水沉积物两者混合组成,且以陆源为主。  相似文献   
999.
郭军  熊明明  黄鹤 《山东气象》2019,39(2):58-67
使用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156个气象站暖季(5—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根据地形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分区,分析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的多雨区主要位于沿燕山南麓到太行山,存在多个降雨中心。2)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特征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即7月降水量最大,7月第3候至8月第4候是主汛期,8月降水量次之,5月最少。3)降水呈夜间多,白天少的特点,7月初之前的前汛期降水多发生在16—21时;主汛期降水呈双峰型,峰值在17—22时,次峰值出现在00—07时;8月中旬以后的后汛期多夜间降水,峰值多出现在00—08时。4)高原山区多短历时降水,长历时累计降水对季节降水贡献率大值区位于平原地区,而持续性降水贡献率大值位于太行山区和燕山迎风坡的西部。  相似文献   
1000.
一种运用云顶亮温确定热带气旋海面大风区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1996—1997年间16个热带气旋的GMS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和国内外热带气旋大风报告,以及部分常规和船舶测风报告,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出可确定热带气旋7级和10级以上大风区的几种TBB场概略模型图,试图形成一种可供业务参考使用的大风区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