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3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760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47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760篇
海洋学   4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73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扬子地台灯影组碳酸盐岩中的硫和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扬子地区灯影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不仅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也保存了海水的硫同位素记录,能够通过测定所提取的微量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来获得。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的δ^34S值大部分在 20.0‰~ 38.7‰之间变化,碳酸盐岩的δ^13C值变化在 0.5‰~ 5.0‰之间。除灯影组顶、底界线处外,δ^34S和δ^13C值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大体上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灯影组碳酸盐岩中连续的硫、碳同位素记录分别反映了同期海水中溶解硫酸盐和碳酸盐的硫、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灯影组微量硫酸盐和碳酸盐岩的同位素特征,意味着灯影期海洋中具有高的生物产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除了顶底界线处,具有相对稳定的古气候条件和古海洋环境。灯影期海水的δ^34S值和δ^13C值同时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由海洋深部水体逐渐氧化所致。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reports Re-Os and Nd isotopes of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and traces source materials of the black shales through isotopes. The average Re/Os, 187Re/188Os, and 187Os/188Os ratios of the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Lower Cambrian from the Tarim Basin are 7.18, 5.6438, and 1.9616, respectively. These isotopic ratios suggest the crustal sources of the black shales. The εNd(0) value is -13.17, the εNd(540 Ma) value is -7.32 and the Nd model ages are 1.535 Ga.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black shales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basement rocks. Based on the Re-Os and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ack shales,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ental crust mainly composed of basement rocks is the source material of the black shal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isotopic parameters with those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it is clear that the Re-Os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lack shales from the Tarim and Yangtze platforms are quite different, which maybe indicates the differences in depositional settings between two platforms. These Re-Os isotopic data provide us with constraints to analyze the gene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latforms.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1948~1999年NCEP/NCAR全球深对流加热率再分析资料和1951~2001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研究了中国区域夏季深对流加热分布状况,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较强,是潜热释放较多和深对流活动旺盛区域;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加热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活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有重要影响,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提供水分和能量。  相似文献   
994.
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分布特征,对高原地区地-气温差与感热的合成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年春季高原近地层热力结构分布呈显著差异;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也证实了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南北非均匀异常分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着显著影响,即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非均匀异常分布特征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的“强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995.
梅雨期区域边界水汽输送模型及其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诊断分析,提出梅雨期中国区域边界水汽输送特征模型,即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低纬南海、西太平洋南边界为水汽输送流入主体,西太平洋东边界为水汽“流出”主体。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998年洪涝特大暴雨过程6月与7月份水汽输送通道特征存在差异,6月中下旬长江流域暴雨过程以西边界与南边界水汽流共同输送为主体,其中南海西太平洋区域水汽输送显著,7月份水汽输送过程以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水汽流”为主体。因此,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中国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边界水汽流的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理论模型将为长江流域暴雨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华南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疑源类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军  T.Servais  燕夔 《地层学杂志》2003,27(4):298-305
对上扬子区 7个剖面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研究表明 ,这些疑源类组合在分异度及属种组成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上扬子区古环境变化的反映。在上扬子区西部 ,近岸碎屑岩相沉积的滇东红石崖组所产疑源类组合分异度低 ,为个体较小、壳饰较简单的分子 ;上扬子区中部 ,以黔北湄潭组为代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沉积中 ,疑源类分异度较高 ,并出现许多个体较大、壳饰较复杂的分子 ;而在上扬子区东部鄂西宜昌大湾组陆棚相灰岩与泥岩中 ,疑源类分异度继续增高 ,其中个体大、具粗大、长而复杂突起的分子占优势。  相似文献   
997.
基于长江口1996年3月和9月共23个测点实测水流资料,计算了动量系数的时空变化,并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了特征时间段内的平均动量系数,获得了长江口动量系数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时间上,涨潮大于落潮,洪季大于枯季,而大、中、小潮则依次递增;空间上,自口外向口内,北支呈逐渐增大,而南支呈先增大后减小、口门附近最大的基本特征.由动量系数分析了潮流的摩阻特性,为数值模拟合理选取曼宁系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上扬子区震旦纪南沱冰期后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贵州铜仁和湖南大庸两地南沱冰碛岩层之上白云岩层的岩石、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认为该白云岩层具有快速沉积所形成的沉积结构和构造,碳同位素特征可与全球同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帽(Cap Carbonate)进行对比;特别是在白云岩中发现有机碳同位素低的沥青结核体,支持了冰期后碳酸盐岩快速沉积是由于海底固态CH4发生脱气作用,导致碳酸盐岩帽快速沉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9.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扬子区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一上奥陶统、石炭系一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大部分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全区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具有良好的找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