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9篇
  免费   1458篇
  国内免费   229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7775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394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伴随着坐标转换问题成为诸多项目研究热点,在进行不同国家坐标系以及国家坐标系与地方独立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时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坐标转换,实现了不同坐标系下数据与数据之间转换精度研究及影像与数据叠合精度分析。本文就WGS-84与西安80坐标转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地面沉降观测站、观测线的设计方法,所需观测内容,观测方法以及所使用观测仪器的精度。在观测站、观测线设计时综合考虑老采空区变形的影响,并针对该区两个不同时段开采变形观测站布设方法分别进行了设计。其中所介绍的设计方法对其它地区类似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采用3S集成技术,分析广安区在本世纪前7年的城市扩展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安区在这7年中发展非常迅速,自然环境与交通在其扩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动态环境会使接收机接收信号载频上产生很大的多普勒频移及其变化率,普通的GPS载波跟踪环无法保证可靠的跟踪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传统的二阶叉积自动频率控制环(CPAFC)辅助三阶锁相环(PLL)的高动态载波跟踪环路,以及卡尔曼滤波器在动态跟踪中的优势与劣势,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二阶CPAFC辅助三阶PLL的GPS高动态载波跟踪环路。通过仿真分析证明,新的环路能更好地适应动态性,整体跟踪性能更好;并且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环路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从区域水地质及构造特征出发,分析了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铀成矿水地质条件总结了该地区铀成矿模式,并对该地区铀成矿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组含煤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扎鲁特地区鲁D2井林西组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定量评价是研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指标定量或定性评价了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碳定量评价表明,林西组泥岩为中等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依据Pr/nC17、Ph/nC18散点图揭示林西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伽玛蜡烷指数指示有机质形成于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结果表明,扎鲁特盆地林西组泥岩为中等丰度、Ⅱ型干酪根、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报道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首次发现的松柏类斯卡布勒果属(Scarburgia)的一个新种—白杨河斯卡布勒果(新种)。新种以果穗附属物(大孢子叶)紧密螺旋状排列、大孢子叶柄以宽角从轴上伸出、卵圆形种鳞的鳞片的顶端上卷、并具一短尖头等特征区别于斯卡布勒果属已知种。由于斯卡布勒果属以往在中国发现较少且时代大多为早白垩世,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侏罗纪斯卡布勒果属化石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The formation of Subantarctic Mode Water (SAMW) and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AIW)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total uptake and storage of anthropogenic gases, such as CO2 and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within the world's oceans. SAMW and AAIW formation rat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 quantified based on CFC-12 inventories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from WOCE, CLIVAR, and data collected in the austral winter of 2005.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first wintertime observations of CFC-11 and CFC-12 satur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2005 atmosphere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the southeast Pacific for SAMW and AAIW. SAMW is 94% and 95% saturated for CFC-11 and CFC-12, respectively, and AAIW is 60% saturated for both CFC-11 and CFC-12. SAMW is defined from the Subantarctic Front to the equator between potential densities 26.80-27.06 kg m−3, and AAIW is defined from the Polar Front to 20°N between potential densities 27.06-27.40 kg m−3. CFC-12 inventories are 16.0×106 moles for SAMW and 8.7×106 moles for AAIW, corresponding to formation rates of 7.3±2.1 Sv for SAMW and 5.8±1.7 Sv for AAIW circulating within the South Pacific. Inter-ocean transports of SAMW from the South Pacific to the South Atlantic are estimated to be 4.4±0.6 Sv. Thus, the total formation of SAMW in the South Pacific is approximately 11.7±2.2 Sv. These formation rates represent the average formation rates over the major period of CFC input, from 1970 to 2005. The CFC-12 inventory maps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two areas of formation of SAMW, one in the southeast Pacific and one in the central Pacific. Furthermore, eddi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containing high CFC concentrations may contribute to SAMW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AIW formation. These CFC-derived rates provide a baseline with which to compare past and future formation rates of SAMW and AAIW.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车莫古隆起对内物源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入手,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多种方法结合恢复其剥蚀量、古地貌,提出车莫古隆起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育,侏罗世末是其鼎盛时期,并提供内物源,控制围绕车莫古隆起周缘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从岩心、地震特征、重矿物稳定系数、古水流指向、砂岩厚度等方面给出存在依据,合理解释了古隆起控制范围内已发现油藏的砂体成因。车莫古隆起发育和潜伏埋藏期控制古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掀斜后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发育的内物源砂体尖灭方向与现今构造高部位指向垂直和斜交区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围绕内物源勘探刚开始,在此认识指导下部署的沙门1、莫17、夏盐11、夏盐12等井已获得突破,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将进入一个油气发现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