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浅层地温能以其分布广、储量大、高效无污染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城市建筑供暖与制冷,但制约浅层地温能开发应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地质、水文地质、岩土体热物理性质以及施工条件。目前徐州市浅层地温能处于无序开发状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地质问题。该文重点进行了地埋管地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研究,通过对徐州市主城区岩土样采集及现场热响应试验,认为在仅考虑热物性条件的前提下,可开展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并就其开发利用的钻探成本进行区域适宜性分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82.
江苏徐州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南部,其区内及周边广泛发育碱性超基性岩-基性岩,其中不乏含金刚石母岩,但是主要为金伯利岩。笔者在苏北寻找金刚石原生矿的过程中,在徐州白露山地区发现了含金刚石的橄榄玄武岩。本区橄榄玄武岩SiO2含量为42.64%~51.13%,K2O+Na2O为2.57%~5.93%,Al2O3为10.48%~13.53%,MgO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3.11%~19.34%。以主量元素做TAS图解可以看出本区基性岩的投影点基本都落于玄武岩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白露山的样品靠近OIB和火山弧区域。富集端元明显偏高的Ba/Th比值暗示玄武岩中含有大陆下地壳物质。而白露山橄榄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组成变化范围大并不是主要由地壳混染引起的,而是因为源区含有残留的再循环大陆下地壳。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徐州白露山橄榄玄武岩与辽宁、山东地区金伯利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为该区金刚石找矿提供了有利线索。  相似文献   
83.
潘家庵矿区构造复合及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徐州潘家庵矿区宏观构造特征及小断层统计分析,得出黄淮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历经两期或两期以上构造运动,存在两套构造应力场。两期地质构造大角度横跨复合,是导致含煤盆地底部凹凸不平的主要原因。同时形成NNE-NEE方位的应力拉伸区,该方位的构造形迹显压性或压剪性是很好的隔水构造;SN-NW-NWW向为应力压缩区,该方位倾角大于45°的正断层多显张性或张剪性,是良好的储导水和排气构造。   相似文献   
84.
徐州市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历史悠久,诱发了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为摸清徐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徐州市地质调查和徐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近年来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阐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了徐州市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成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灾害地质环境条件,预测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目前,徐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为其他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召玲  杜培军  赵昕 《地理学报》2007,62(11):1204-1214
以3 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TM 为主要数据源, 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法进行监督分类, 获得1987-2003 年间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数模型, 定量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① 建设用地和水体的面积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 耕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林地先减少后增加; 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态势。② 在1987-2003 年间,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都主要转向耕地。在1987-1994 年间, 水体主要向林地转移;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林地主要转向耕地。在1994-2003 年间, 水体的转移比例很小;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林地; 林地主要转向水体。③ 在1987-2003 年间, 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很大, 并且其土地利用正处于一个衰退期。④ 在1987-1994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未利用地与耕地、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1994-2003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86.
徐州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岩溶地下水是徐州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多年来,由于对岩溶水的大量不合理开采,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概述徐州市水文地持笔岩溶水的开采状况系统地分析徐州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7.
徐州铜山吴桥—睢宁张圩一带主要出露一套新元古代地层 ,包括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和九顶山组 ,贾园组未见底、九顶山组未见顶。贾园组主要为灰色薄—中厚层细砂质、粉砂质泥质微晶灰岩 ,赵圩组主要为中厚层微晶灰岩 ,倪园组主要为薄层—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和灰岩 ,九顶山组主要为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岩层受推覆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变形 ,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 ,文中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 ,对二朗山—宋湾剖面进行了平衡后得出该区造山运动缩短量为 3 .0 km ,缩短率为 15 %。  相似文献   
88.
徐州地区采煤活动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光亚 《江苏地质》2000,24(3):165-169
概述了徐州地区的地质矿产背景以及采煤历史,指明了该采煤区地面塌陷特征和发育机理。详细叙述了采煤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破坏,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9.
运用营销学的定位理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为例证,对区域旅游开发中的产业、产品、市场和形象四大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区域旅游开发应该注重并利用产业政策的积极性、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市场空间的拓展性、感知形象的鲜明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90.
Urban roadside soil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edia for assessing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environment. However, among other things,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re controlled by soil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In this study, two roadside sites were chosen within the city of Xuzhou (China) to reflect differences in land use. Bulk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divided by particle diameter into five physical size fractions, 500–250, 250–125, 125–74, 74–45, < 45 μm.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Ti, Cr, Al, Ga, Pb, Ba, Cd, Co, Cu, Mn, Ni, V, Zn, Mo, As, Sb, Se, Hg, Bi, Ag)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individual fraction. These metals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nthropogenic element (Pb, Ba, Cd, Cu, Zn, Mo, As, Sb, Se, Hg, Bi, Ag) and lithophile element (Ti, Cr, Al, Ga, Co, Mn, Ni, V) in terms of values of enrichment factor. As expect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s (Cu, Zn, Mo, As, Hg, Bi, Ag) are observed in the finest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 (i.e. < 45 μm). However, heavy metals Se, Sb and Ba behave independently of selected grain size frac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ss loading, more than 30% of the concentrations for all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s are contributed by the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of 45–74 μm at site 1 and more than 70% of the concentrations for all heavy metals are contributed by the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of 45–74 and 74–125 μm at site 2. 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transport of soil-bound heavy metals and pollution control by various remedial o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