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樊春  王二七  王刚  王世锋 《地质科学》2008,43(3):417-433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新生代晚期,除了存在逆冲推覆之外,龙门山的中段和南段还发生了明显的右行走滑活动。对龙门山北段的青川断裂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具有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沿断裂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水系位错,其中嘉陵江水系位错规模最大,据此可确定青川断裂的最大位移量为17km。进一步的野外工作证实断裂的走滑位移在尾端发生构造变换,位于断裂南西端的轿子顶穹隆是叠加构造,吸收了青川断裂的部分位移量;位于断裂北东端的汉中盆地则是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下的断陷盆地,吸收了其大部分位移量。  相似文献   
72.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为主,即典型的"三角带"构造,南大巴山前缘以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初步分析了原因,区域滑脱层,特别是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及古生界泥页岩滑脱层,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夹块,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向挤压,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相似文献   
73.
天山东段尾亚麻粒岩REE和Sm-Nd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天山东段尾亚麻粒岩的稀土元素和Sm-Nd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其原岩为18-20亿年地幔分异的产物,为具有岛弧特征的钙碱性岩系,以轻稀土富集为特征。并且讨论了麻粒岩原岩的形成,为交代地幔较大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形成和侵位过程中,有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  相似文献   
74.
75.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9 August 1992 Susamyr, Kyrgyzstan, earthquak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e Susamyr earthquake of August 19, 1992 in Kyrgyzstan is one of the largest events (Ms = 7.4, Mb = 6.8) of this century in this region of Central Asia. We used broadband and long period digital data from IRIS and GEOSCOPE networks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parameters, and their space-time distribution by modeling both body and surface waves. The seismic moment (M0 = 6.8 × 1019 N m)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were determined from frequency-time analysis (FTAN) of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long period surface waves (100–250 s). Then, the second order integral moments of the moment-rate release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amplitude spectra of intermediate period surface waves(40–70 s). From these moments we determined a source duration of 11–13 s, major and minor axes of the source of 30 km and 10–22 km, respectively; and an instant centroid velocity of 1.2 km/s. Finally, we performed a waveform inversion of P and SH waves at periods from 5–60 s. We found a source duration of 18–20 s, longer than the integral estimate from surface wave amplitudes. All the other focal parameters inverted from body wav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by surface waves ( = 87° ± 6°, = 49° ± 6°, = 105° ± 3°, h = 14 ± 2 km, and M0 = 5.8 ± 0.7 × 1019 N m). The initial rupture of this shallow earthquake was located at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Susamyr depress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ern Tien Shan. A finite source analysis along the strike suggests a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rupture. The main shock of this event was preceded 2 s earlier by small foreshock. The main event was almost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 very strong series of aftershocks. Our surface and body wave inversion results agree with the general seismo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76.
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一直都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学者们提出和发展了多种岩石圈变形模型,而存在多种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及岩石圈结构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SinoProbe-02项目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全长400多公里的宽角、折射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可明确划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层为沉积层,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大部分区域被三叠纪复理岩覆盖,而在龙日坝断裂与岷江断裂之间出现了密度为2.7g/cm3的高速异常体;向东靠近龙门山地区,沉积层厚度逐渐减薄。中地壳速度变化不均一,而且变形强烈;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出现明显低速带;中地壳在龙门山西侧厚度加厚,在岷江断裂下方和四川盆地靠近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附近厚度达到最大。莫霍面整体深度从东往西增厚,最厚可达56 km。本次研究得到的地壳结构和密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不足以支撑龙门山及邻近地区目前所达到的隆升高度,因此四川盆地刚性基底西缘因挤压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也是该地区抬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南段青衣江阶地的研究, 尝试以常量元素所体现的风化特征, 来解决阶地对比的问题,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主量元素的分析, 发现CIA指标、 A-CN-K三角模型等, 在区分不同年龄的阶地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沉积物砾石之间的基质颜色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新老关系。结合流域内更古老洪积扇的研究, 发现河流阶地在距今200ka内化学风化速度较稳定, 但更老的地貌面风化呈现非线性。另外, 在本文研究的600ka时间尺度内, 阶地风化速度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体现为冰期风化速度慢, 间冰期风化速度快, 并具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78.
对海岛土地利用的目的,依据、过程以及编制海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藏开发的关键。本文对盆地东北缘青海南山和沟后杂岩体以及盆地内瓦里贡-过马营隆起的当家寺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追溯该区经历的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当家寺岩体和沟后杂岩体自三叠纪结晶以来,在侏罗纪-白垩纪,经历200~150Ma和135~100Ma两期快速冷却抬升,可能与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依次向北碰撞拼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远程效应有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沟后杂岩体记录到晚中新世(15~5Ma)的快速冷却事件,而盆地东部当家寺岩体的样品未记录到该期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北倾的青海南山南缘逆冲断裂晚新生代再活动使得沟后杂岩体在新近纪晚期快速隆升造成,而当家寺岩体主要受右行走滑-逆冲的瓦里贡断裂的控制,并未发生该时期的快速冷却抬升事件。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差异隆升、热历史过程不仅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也明显受不同时期的活动断裂及古地貌的影响。共和盆地东北缘露头岩体热历史过程未见到明显的中新世以来的增热现象,与共和盆地内干热岩存在的增热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80.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