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32篇 |
免费 | 2079篇 |
国内免费 | 26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5篇 |
大气科学 | 1569篇 |
地球物理 | 1693篇 |
地质学 | 6258篇 |
海洋学 | 835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1137篇 |
自然地理 | 15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334篇 |
2021年 | 368篇 |
2020年 | 344篇 |
2019年 | 418篇 |
2018年 | 347篇 |
2017年 | 427篇 |
2016年 | 416篇 |
2015年 | 456篇 |
2014年 | 597篇 |
2013年 | 537篇 |
2012年 | 689篇 |
2011年 | 683篇 |
2010年 | 646篇 |
2009年 | 621篇 |
2008年 | 599篇 |
2007年 | 653篇 |
2006年 | 649篇 |
2005年 | 552篇 |
2004年 | 462篇 |
2003年 | 416篇 |
2002年 | 369篇 |
2001年 | 383篇 |
2000年 | 301篇 |
1999年 | 312篇 |
1998年 | 256篇 |
1997年 | 232篇 |
1996年 | 200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利用1979—2019年CN05.1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英国Hadley中心观测海温数据、ERA5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华南后汛期期间(7—9月)IOD Modoki事件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理。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中部(东和西部)海温异常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印度洋IOD Modoki或印度洋三极子事件的空间分布型。滤除ENSO信号影响后,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仍和IOD Modoki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IOD Modoki正异常对华南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影响有以下途径,一方面,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东部向西输送至热带中印度洋后,在北半球受科氏力作用向东输送至华南地区,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且对华南地区降水正异常的主要水汽辐合贡献为平均水汽的水平扰动散度项和扰动引起的平均水汽垂直平流项。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负异常,通过Mastuno-Gill响应引起对流层低层自热带东南印度洋至热带中印度洋有东南风异常,增强了7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向东输送至西北太平洋,这引起了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另外,热带东印度洋对流层低(高)层异常辐散(辐合),华南地区低(高)层异常辐合(辐散)增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再者,IOD Modoki引起南亚季风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并通过季风-荒漠机制引起副热带北大西洋东部、北非荒漠区及地中海西部周围正涡度异常,激发了沿急流向下游传播的准静止Rossby波,增强了日本海高压异常和华南及邻近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旋式环流异常。上述原因均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产生,反之亦然。上述结果在数值模式中亦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52.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3.
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iuseppe GAMBOLATI Pietro TEATINI Massimiliano FERRONATO 《地学前缘》2006,13(1):160-178
天然气、石油、地下水、地热热水和卤水等流体运移出地下储存地层时,地层耗尽了流体而产生压缩变形,这些变形传递到地表表面就形成了人为的地面沉降。在本文中:(1)列举了世界上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域;(2)论述了引发地面沉降的力学机制,这些可以量测的地面沉降发生在地下含水层体系、天然气气田和石油油田之上;(3)描述了目前可以用于地面沉降测量和岩石变形原位测试的技术手段;(4)简要介绍了几个地面沉降预测的数值模型;(5)说明了用于控制地面沉降发展和减轻相关环境影响的几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4.
55.
56.
利用地质雷达探测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KKO-100型探地雷达对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进行探测,结合现场钻探、孔内波速测试、岩样分析测试,进一步对码头的工程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7.
法向承力锚(Vertically Loaded Plate Anchor,VLA)是一种适用于深水的新型系泊基础,它的拖曳安装过程直接决定了其系泊定位的精度和锚体的最终承载能力。综合考虑VLA锚体、锚泊线和上部船体的运动,建立了一种新的准静力整体分析模型。模型包括不断贯入海床的锚体、锚泊线(土中反悬链段和水中悬链段)和安装船体三部分,针对确定的锚泊线长度,安装船运动张紧锚泊线进行安装的过程,计算了此过程中锚体的运动轨迹、锚泊线形态和作用在船体上的锚泊线张力矢量的变化,重点分析了不同抛链长度和海床土体的参数对安装过程控制的影响,发现链长与水深之比达到5时,接近极限贯入深度。 相似文献
58.
59.
Nobuyuki YagiMichael L. Clark Lee G. AndersonRagnar Arnason Rebecca Metzner 《Marine Policy》2012,36(1):241-245
ITQs have not yet been introduced by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In coastal areas, fishery cooperative associations have tradition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ing fisheries through self-imposed rules and peer-monitoring systems. Recently, however,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Japanese fishe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being questioned.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Japan i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fishery management measures of Ice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attaining economically or biologically efficient outcomes may be prioritized in making fisheries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many coastal fisheries in Japan, maintaining a management scheme in which stakeholder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determining fisheries measures seems more relevant if their priority i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coastal communities and equity of stakeholders. Intensive dialog among stakeholders would be necessary to identify shared objectives of their fishery operations and to make decisions to establish specific steps toward the goal of increasing economic efficienc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r stability of communities and equity of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60.
软体动物初生壳形成是贝壳早期发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初生壳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从笠贝(Lottia goshimai)中克隆了一个酪氨酸酶基因(lgo-tyr1),聚类分析表明其与长牡蛎基因cgi-tyr1是直系同源基因。Lgo-TYR1的序列分析显示它具有两个典型的铜离子结合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通过整装原位杂交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检测到lgo-tyr1在担轮幼虫的圆形贝壳区以及紧邻的环状细胞带中表达,表明lgo-tyr1可能参与了担轮幼虫初生贝壳的生物合成以及贝壳区边界的确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