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1.
象山港潮滩坡度对潮动力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属于狭长型半封闭港湾,湾内分布有大面积潮滩。多年以来象山港内实施了大量海岸工程及养殖工程,湾内潮滩坡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非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数值模式(FVCOM)建立象山港三维潮动力模型,研究湾内不同区域潮滩坡度变化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潮滩坡度下降将增大湾内纳潮量,进而增大M2分潮振幅和迟角,反之则反。铁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增大),将改变底部耗散项,进而增大(减小)M4分潮振幅。由于M2和M4分潮的振幅在湾顶较大,所以湾顶(铁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明显大于侧岸(西沪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是局部的。铁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湾内潮汐不对称、余流及潮能影响显著。铁港潮滩坡度的改变均会减弱湾内落潮占优程度。西沪港区域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减弱湾内落潮占优趋势,反之则反。铁港和西沪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增大余流大小及潮能密度,进而潮能耗散增大,反之则反。研究结果对河口海岸潮滩区域的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2.
在相山铀矿田开展了分量化探方法稳定性、异常重现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分量分析方法稳定性较高,同一样品多次测试结果之间的符合度及不同时间(批次)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石里坑地区的重复性测量结果显示,两次测量的分量铀平均含量相近、地球化学波动特征相似、局部分布形态和部分高值区的强度有所差异,但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展布形态、空间位置吻合较好,说明分量化探的异常重现性较好。云际工作区的分量化探测量结果表明,分量铀高值区(带)与已知矿体的空间对应关系较佳,可有效地指示深部隐伏铀矿体,反映了分量化探在相山盆地铀矿勘查中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213.
为更好地了解象山港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现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分别于2015年1、4、7、10月在象山港海域进行了25个站位的4个航次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98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体,优势种共21种,无4季共有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ind/m3):夏季(186.2±96.4)春季(152.6±112.1)秋季(56.8±30.2)冬季(15.4±22.2);平均生物量(mg/m3):春季(90±75)夏季(52±24)秋季(26±19)冬季(14±11);平均多样性指数:秋季(2.305±0.370)夏季(1.908±0.449)春季(1.622±0.578)冬季(1.348±0.474)。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春、夏和秋季3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港口部和口外部海域的群落聚类明显,与其他群落之间相似度最低。分析象山港近35年的浮游动物历史数据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下降可能与陆源排污、水产养殖污染和滨海电厂建设等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14.
江西相山矿田西北部与东南部矿床侵蚀程度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赣杭成矿带西段火山岩系中的热液脉型铀矿田,矿床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内部及外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东南部矿床较少,西北部矿床无论是数量还是品位都明显好于东南部。文章通过相山矿田西北部与东南部地貌形态、花岗斑岩产状、碎斑熔岩物化性质、成矿类型的对比分析,认为这种不均衡的矿床产出规律,不是成矿地质结构差异引起的,而是侵蚀程度不同所致。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矿床侵蚀深度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2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layered ecosystem modelling approach that combines the simulation of the biogeochemistry of a coastal ecosystem with the simulation of the main forcing functions, such as catchment loading and aquaculture activities. This approach was developed as a tool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s. A key feature is to simulate management scenarios that account for changes in multiple uses and enable assessment of cumulative impacts of coastal activitie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 coastal zone in China with large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nd multiple catchment uses, and where management effort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re under way. Development scenarios designed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managers and aquaculture producers include the reduction of fish cages and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Despite the reduction in nutrient loading simulated in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inorganic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bay were predicted to exceed the thresholds for poor quality defined by Chinese seawater quality legislation. For all scenarios there is still a Moderate High to High nutrient loading from the catchment, so further reductions might be enacted, together with additional decreases in fish cage culture.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overall, shellfish production decreases by 10%–28% using any of these development scenarios, principally because shellfish growth is being sustained by the substances to be reduced for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The model outcomes indicate that this may be counteracted by zoning of shellfish aquaculture at the ecosystem level in order to optimize trade-offs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e present case study exemplifies the value of multilayered ecosystem modelling as a tool for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nd for the adoption of ecosystem approaches for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worldwide, and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astal management regulation, for inst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相似文献   
216.
象山港电厂温排水的实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象山港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问题,对其附近海域的潮流和水温扩散进行了实测研究,给出了该海域潮流及水温扩散的特征。同时利用近海潮流模式(ECOMSED)建立了象山港潮流三维数值模型,对研究海域的潮流和水温扩散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大小潮涨、落憩时刻的温升场的扩散范围,对比分析发现数模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17.
象山港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6月和11月对象山港海域进行的综合环境(水文、生物、化学)调查资料,分析了水体(包括溶解态、颗粒态)和沉积物的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运用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该区的水动力因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沉积环境对重金属的影响,初步揭示了象山港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18.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之一。鹏姑山地区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毗邻邹家山、居隆庵等大型铀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近些年,鹏姑山地区铀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区内热液蚀变具有典型的高温蚀变特征,晚期叠加蚀变较少,是研究高温热液蚀变与铀矿化关系的理想场所。鉴于此,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鹏姑山地区高温热液蚀变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高温热液蚀变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鹏姑山地区高温热液蚀变主要以钠长石化、去硅化、绿泥石化和伊利石化为主,局部叠加有磷灰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硅化。铀矿化与钠长石化、磷灰石化、碳酸盐化和去硅化蚀变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铀矿化属碱交代型铀矿化,形成于中高温的还原性环境,磷灰石化促使了高品位铀矿化的形成。在碱交代蚀变之上叠加的磷灰石化和碳酸盐化在矿体部位发育最强烈,可视为鹏姑山地区找矿勘查中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19.
江西相山铀矿田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窦小平 《地质与勘探》2015,51(5):879-887
对江西相山铀矿田内断裂构造格架及火山构造特征做了研究,认为相山火山盆地和断裂构造的成生与发育受永丰-抚州深断裂演化控制。从构造控矿作用看,相山铀矿田受大型中心式塌陷火盆控制,北部的EW向断裂带和中西部的EW向构造断陷带控制着矿田内的矿集带,NE向与EW向断裂构造复合部位控制了矿床的位置,密集成群的断裂裂隙带控制着铀矿体,使各矿床中的铀矿体呈群脉型。这些铀矿田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规律对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0.
聂江涛  李子颖  王健  郭建 《地质通报》2015,34(203):535-547
随着相山铀矿矿田勘探深度的增加和铀矿科学深钻的实施,在矿田内揭露了大量多金属矿化,流体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铅锌矿成矿期温度集中在230~300℃之间,成矿压力为12~51MPa,盐度4%~8% NaCleqv,包裹体气体成分主要为CO2,其次为CH4、N2等,矿物组合为铅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成矿期温度集中在320~380℃之间,成矿压力为33~95MPa,盐度8%~12% NaCleqv,包裹体气体主要成分为CO2,其次为CH4、N2等,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高压、中高盐度、还原性、低氧逸度、富CO2的特征,铀和多金属成矿流体均具有深源特征,但铀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蚀变和流体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属于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为华南早中白垩世成矿阶段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