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1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998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1907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339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7 毫秒
401.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及癌性腹膜炎(CP)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24例TBP和47例CP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进行确诊,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两种病变中的发生率,结合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TBP组及CP组患者大量腹水,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72.3%,χ2=9.695,P〈0.05)。TBP组以壁层腹膜均匀光滑增厚、肠系膜污垢样改变为主,CP组壁层腹膜以不规则、结节、块样增厚为主。结论:以壁层腹膜改变为基础,综合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改变CT征象进行对两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2.
目的:探讨腹内硬纤维瘤(D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lO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DT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腹内DT中,位于腹腔6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长径4.3~17.1cm。4例DT形态不规则,6例呈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3例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10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平扫3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出血灶,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肿瘤密度均低于髂腰肌密度;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梭形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呈浸润性生长,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10/10),CD34、S-100阴性率均为90%(9/10),CDll7阴性率100%(10/10),SMA阴性率80%(8/10)。结论:腹内D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3.
用θ~θ液体衍射仪精确测量了Ca(NO3)2.4H2O熔体的X射线衍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给出了熔盐的结构函数和实验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并由r=0.618λ/sinθ对结构函数曲线进行了定性描述;通过理论模型计算获得了熔体配位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熔体中至少存在一种带单氧桥键或双氧桥键的双核配合物;并用计算给出的局域结构模型,讨论了熔体结构对晶体生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4.
利用资源一号卫星和神舟二号留轨舱上搭载的高能粒子探测设备对2001年2~6月同一时段内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神舟二号飞船X射线探测器的观测结果反映的空间高能电子的分布, 表明在400km的较低高度上, 地理纬度40°附近以及SAA地区也可以观测到数百keV的高能电子. 资源一号卫星的探测结果显示了在800km高度附近, 同一时段内若干兆电子伏特的高能电子的全球分布. 后者出现的最低地理纬度和相应的经度位置则和前者是一致的, 说明两个高度上高能粒子的分布仍然都受地磁场控制, 粒子主要来源于地球辐射带. 资源一号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的能挡与神舟二号飞船X射线探测器的能挡不同, 彼此可以较好地补充. 但由于神舟二号轨道倾角较低, 全面的对比也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进一步深入分析现有资料的同时, 可以在本文基础上设计更好的联合探测方案.  相似文献   
405.
目的探讨恶性骨肿瘤化疗前后影像学比较. 方法首先影像学的比较是在X线平片、CT扫描、MRI等各自的比较下, 收治恶性骨肿瘤31例,其中骨肉瘤15例,尤文氏肉瘤4例,滑膜肉瘤4例,纤维肉瘤8例.根据不同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 结果化疗后,使临床疼痛减轻,肿块缩小,影像发生改变,病灶周边由模糊变得清晰.骨硬化及环状骨包壳增多,肿瘤的新生血管减少,上述改变效果明显的14例,有效率45%,部分有效为9例,无明显改变的8例. 结论对上述恶性骨肿瘤化疗后影像学改变的比较,基本证实了肿瘤细胞坏死率大于90%,患者5年生存率为80-90%,有些患者通过综合的治疗,肿瘤得到控制,其中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远期观察疗效才能做比较,化疗效果满意的,为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及滑膜肉瘤;化疗效果不佳的,为纤维肉瘤、部分骨肉瘤、个别肿瘤体积大的、恶性程度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06.
目前土壤中Se主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存在用酸量大、前处理相对复杂等缺点,对于高含量Se的测定则需要高倍稀释,无疑会扩大分析误差.本文采用粉末压片波谱-能谱复合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湖北富硒土壤样品中的Se等17个主次量元素,波谱分析10个元素的同时,能谱分析As、Cu、Rb、Sr、Zr、Ba、Ni等7个元素,大幅节...  相似文献   
407.
为了利用荧光技术对北极浮游植物的生理生态信息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两种北冰洋微型浮游植物——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为研究对象, 先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和全荧光光谱法对其活体中色素的静态荧光进行测量, 后利用脉冲调制方法(Pulsed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对其叶绿素动态荧光信息进行测定, 对两种浮游植物的三类荧光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柔弱伪菱形藻的丰度、基础荧光(F0)、光合系统Ⅱ(PSⅡ)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分别为22×105cell/mL、844、0.247和42.8, 皆高于海链藻的相应值(8×105cell/mL、464、0.185及33.0); 静态荧光和基础荧光分析表明柔弱伪菱形藻细胞内叶绿素a (chl a)含量较高; 海链藻细胞内则具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 其对光保护机制依赖性较强。本文初步展示了三类荧光分析法在极地微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08.
蓝隐藻藻蓝蛋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军  陈敏 《海洋科学》2013,37(7):33-40
以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藻蓝蛋白 PC-645为材料,通过改变环境 pH 和尿素质量浓度,监测其变性和复性过程中特征荧光谱和吸收谱的动力学变化,以期了解隐藻藻蓝蛋白的色基和蛋白结构稳定性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 PC-645在很宽的 pH 范围和一定质量浓度的尿素中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柔性。pH诱导的 PC-645蛋白构象与功能变化可分为3个不同的区段。(1)稳定区(pH 3.5~7):吸收和荧光光谱都比较稳定,显示蛋白质构象和功能在此区域都保持正常。(2)次稳定区(pH 7~10):光吸收依然保持平稳,亚基内部的色基的状态和疏水微环境都没有改变,但荧光传递效率降低,可能是由亚基表面局部构象变化、解离(四级结构变化)或者色素基团间的空间距离变化引起。(3)不稳定区(pH<3.5和 pH>10),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都呈快速下降,色基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位变动,蛋白构象处于快速崩溃期。PC-645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高于在碱性环境下,是与隐藻藻蓝蛋白所处的特殊环境及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09.
Kelps of the genus Laminaria accumulate iodine at high concentrations, but the iodine retaining capacity can be affected by emersion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In this study, I2 emission into the atmosphere from Laminaria digitata and Laminaria hyperborea was compared under controlled low irradiances and temperatures. The two species exhibited different I2 emission rates as blades of L. digitata emitted I2 at rates fiv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newly-grown blades (current growth season) of L. hyperborea. I2 emission was not detectable from old blades (previous growth season) of L. hyperborea. Additionally, effects of irradiance and temperature on both I2 emission into air and net I release into seawater where assessed for L. digitata while monitoring phot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s stress indicators. Irradiances between 30 and 120 μmol photons m−2 s−1 had only marginal effects on both I2 emission and I release rates, but physiological stress, indicated by photoinhibition,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rradiances applied here were not stressful enough to impact on the iodine release. By contras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20 °C), photoinhibi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I2 emission rates, but net I release rates remained similar at 10–20 °C. High I2 emission rates into air and I release into seawater observed from L. digitata underpin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this kelp as mediator of coastal iodine fluxes.  相似文献   
410.
水压瞬态致裂液化在地应力测量、 地震破坏评估和机理研究、 油气(天然气、 页岩气)及地热资源开发等地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奠基性和开创性成果, 但鉴于问题复杂性, 瞬态致裂液化机理至今尚不清楚。 本研究应用格子波尔兹曼及有限元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物理模型, 对地震波载荷作用下致密砂岩水压瞬态致裂液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首先, 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为例, 利用X射线CT断层成像技术, 应用基于量子力学第一性原理格子波尔兹曼方法, 建立致密砂岩数字岩芯模型。 进而, 推导格子波尔兹曼及有限元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公式, 建立致密砂岩水压致裂液化物理模型。 最后, 应用地震波载荷边界和初始条件, 模拟瞬态致裂液化流固耦合过程, 讨论了地震波载荷幅值、 频率及作用时间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孔隙度大小及连通性)、 致密砂岩破裂最大主应力之间关系, 得到了地震波作用下致密砂岩致裂液化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