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9篇
地质学   729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31.
贺聪  吉利明  苏奥  张明震  吴远东 《地质学报》2017,91(8):1836-1847
为了快速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盆地南部不同地区的5口典型钻井,通过基于测井数据定量预测有机碳(TOC)含量的快捷方法,评价了不同钻井区域长9段~长4+5段烃源岩的TOC丰度,并对其差异性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和西南部延长组TOC含量以烃源岩评价标准中的"好"和"很好"等级为主,而盆地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一般"和"好"等级为主。华池、合水和瑶曲地区有机质富集层主要集中在长7段,达到"很好"烃源岩标准的连续厚度约30m,志丹地区有机质富集层集中在长9段,达到"很好"等级的连续烃源岩厚约20m,它们形成于延长组层序Ⅰ或层序Ⅱ的高位体系域中;而宜川地区不发育有机质富集层段。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展布和演化是导致延长组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活动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加剧了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差异,而深部热流体活动和古气候条件等可能也是延长组有机质丰度差异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32.
纵向连续地应力分布对井中储层的压裂施工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卫星油田葡萄花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储层压裂数据,优化建立由连续测井数据计算地层最小主应力的数学模型,给出合理的沿井轴连续的地应力剖面。以自然电位曲线的分层为基准,按照一定规则将应力剖面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分层取值,并计算待压裂层与上(下)隔层间的"隔层厚度"、"储隔层应力差"、"隔层品质"等参数。利用研究区实际压裂设计数据,以避免压裂过程中待压裂岩层发生"窜槽"为目的,研究给出了不同参数岩层,在压裂排量、压砂强度、单位厚度用液量及压裂方式等施工参数方面的约束条件。实际井例的应用说明,这些条件可有效保障勘探开发压裂工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33.
中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影响页岩油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常规及成像测井方法总结归纳了研究区裂缝的发育特征,提出“常规+成像+岩心”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典型裂缝发育类型的测井综合识别图版。结果表明,玛湖地区天然裂缝在风三段密集发育,风一段次之,风二段中部几乎不发育。裂缝主要在长英质页岩、云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中发育,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与低角度成岩裂缝为主,开启程度高,少数被碳酸盐矿物充填,走向主要为NW-SE向。基于裂缝参数定量计算结果,结合岩性及矿物组分和地应力等因素分析了储集层裂缝有效性。研究认为,脆性矿物组分含量高、走向平行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对储集层有效性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与产液资料较为吻合。此裂缝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效果显著,可为页岩储集层裂缝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34.
应用正交偶极子测井资料测量EDA地层的横波各向异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种分析EDA地层横波各向异性的技术处理了从WyomingPowder河谷用正交偶极子测井取得的数据资料。这些处理技术基于挠曲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发生分裂的现象而模拟VSP中的横波数据处理。四组分的正交偶极子测井数据是用Schlumberger公司的测井仪从井深3550m的一段长为56m的垂向裂缝发育的地层中采集的。根据对各发射-接收器组记录数据处理结果的一致性与方差来看,非正交旋转法效果最好。但线性变换法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线性变换法的优点是节省机时。从这组数据处理的结果来看,极化能谱法计算量相对较大并且对噪音的影响较敏感。  相似文献   
835.
The magnetostratigraphy of sediments drilled at two sites (998 and 1001) in the Caribbean Sea during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65 is established directly from downhole measuremen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ODP, the magnetostratigraphy of sediments is determined from both logging magnetic data and paleomagnetic analysis of core material for an age interval of about 16 m.y. acros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The total magnetic induc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 were recorded in situ and continuously by the GHMT (Geological High-sensitivity Magnetic Tool). The aim of processing these data is to determine the magnetic polarity. At Site 998 (Cayman Rise), no paleomagnetic results are available from the recovered cores given a hard secondary overprint. Nonetheless, a magnetostratigraphic sequence from early Miocene to late Oligocene is propos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GHMT data. The comparison with biostratigraphic results shows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ing magnetic polarity. At Site 1001 (Hess escarpment), cores were recovered in two holes thus allow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gnetostratigraphic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GHMT data and from paleomagnetic analysis of core samples over a length of 200 m representing about 16 m.y. from early Eocene to late Cretaceous times.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computed from the determined magnetochrons are very similar and correspond to the ones obtained from shipboard biostratigraphic result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magnetostratigraphic results, especially the GHMT data, at Site 1001, is the abrupt decrease in the sedimentation rate across the K/T boundary. This suppressed sedimentation lasted at least 4 Ma after the K/T event.  相似文献   
836.
张量感应测井视值解释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轴张量感应测井可探测地层电导率各向异性,Zhdanov et al.利用在横向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测井响应的低频渐近式给出了由张量感应测井响应提取地层各向异性电导率和井孔倾角与方位角信息的解析公式,为张量感应测井资料解释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给出的井孔倾角公式存在双值解的不确定性,其各向异性电导率解也不是最佳近似解.本文以更为简洁的推导和分析方法,给出了单值的井孔倾角解以及近似程度更好的各向异性电导率解,并通过数值模拟实例加以说明.本文的结果可为张量感应测井资料的视值解释提供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37.
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目前围绕着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岩石电性参数额散特性的理论研究、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实验研究、复电阻率测井仪器的开发研制及现场应用三方面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现场试验及地质评价,并指出了目前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38.
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俊胜 《现代地质》1998,12(1):130-133
摘 要 基于国内外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煤层气储层测井数据 采集技术以及煤层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讨论了当前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地球物理测 井技术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值得注意的几个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39.
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恰卜恰地热区位于青海共和盆地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自2013年起,不同的研究者针对该区开展了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然而现今地热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4口干热岩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81块岩芯样品的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了研究区4个大地热流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花岗岩层现今地温梯度为39.0~45.2℃·km-1,平均值为41.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93.3~111.0 mW·m-2之间,平均值为102.2 mW·m-2,与我国主要的克拉通型盆地(如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生代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相比,该区属于青藏高原高热流背景下的局部异常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区.分析认为,研究区高地热异常可能暗示共和盆地浅部(20 km以浅)存在局部异常热源体(岩浆囊).  相似文献   
840.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多参数快速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斜度井/水平井随钻测井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复杂油气藏中,但传统随钻电磁波测井仅提供仪器轴向磁场分量,井斜和各向异性对测井响应影响耦合在一起,难以剥离,无法基于反演同时获取多个参数,进行相应的地层评价,且不能提供方位信息,难以实现地质导向功能.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在提供仪器轴向磁场分量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仪器横向磁场分量,其提取的地质导向信号,对地层界面非常敏感,受井斜、地层电阻率对比度和各向异性影响弱,可以反演得到准确的界面位置.此外,额外的磁场分量信息,有效降低了井斜与各向异性的耦合程度,可基于反演算法实现多参数联合反演,满足电阻率测井精细解释评价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