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7篇 |
免费 | 350篇 |
国内免费 | 3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3篇 |
大气科学 | 253篇 |
地球物理 | 418篇 |
地质学 | 1138篇 |
海洋学 | 270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110篇 |
自然地理 | 3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34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Mineralogic study of black inclusions in the Cumberland Falls enstatite achondrite revealed that they constitute a highly unequilibrated chondritic suite distinct from other chondrite groups. This highly shocked suite, the forsterite (F) chondrites, exhibits mineralogic trends apparently produced during primary nebular condensation and accretion over a broad redox range. We analyzed these samples and possibly related meteorites for Ag, As, Au, Bi, Cd, Co, Cs, Ga, In, Rb, Sb, Se, Te, Tl, U and Zn, trace elements known to yield important genetic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ompositional coherence and distinctiveness of the F chondrite suite relative to other chondrites. The Antarctic aubrite, ALH A78113, may include more F chondrite material. Trace element contents do not vary with mineral compositions hence do not reflect redox variations during formation of F chondrite parental matter. Trace element mobilization—during secondary heating episodes in the F chondrite parent or during its disruptive collision with the enstatite meteorite parent body—is not detectable. Chemical trends in F chondrites apparently reflect primary nebular processes. Cosmo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lithophiles from siderophiles and chalcophiles occurred at moderately high temperatures, certainly higher than those existing during formation of primitive carbonaceous, enstatite and ordinary chondrites of petrologic type ≤3. 相似文献
62.
泡沫钻进中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第一是泡沫对钢铁具有明显的腐蚀作用。由于泡沫中有水和大量空气,而空气中含有氧。钢铁的腐蚀主要是水与氧的作用。在氧化锈蚀过程中发泡剂也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防腐措施。第二是泡沫的发生。稳定泡沫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物质条件和机械条件。没有发泡剂的加入不会产生稳定的泡沫。没有强有力的机械作用,气体进入不了液膜,也不会发泡。相应的措施是设专门的泡沫发生器。 相似文献
63.
通过对巴西某铁矿磁异常的处理分析,总结了层控型磁铁石英岩铁矿的磁异常特征,并利用化极与三维反演相结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手段,对磁异常携带的磁性体信息进行了更深的剖析和提取,通过化极结果圈定了磁性分布范围,利用三维反演结果确定了磁性体在地下的展布形态,钻孔验证结果充分说明物探推断的准确性.工作区位于低磁纬度区,这里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低磁纬度区磁异常的认识提供了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64.
6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百58井区是一个被多条断裂切割的复杂断块区,地层倾角变化大;现有的三维地震资料成果剖面上地震波组连续性差,断裂带附近资料成像模糊,地层接触关系不清楚,很难进行精细构造解释。为获得研究区沉积盖层精细结构,在详细分析原始地震资料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叠前多域去噪和非线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多种处理技术,对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分辨率精细成像处理。新的成果剖面揭示出该区百-乌断裂带发育特征、空间展布及平面组合关系。根据地层厚度、构造特征、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划分该区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三大构造层,以三大构造层不同的构造特征为依据确定了研究区分为西部推覆构造带、中部断阶构造带和东部斜坡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6.
河南内乡——淅川地区具有一完整的边缘成矿体系。应用边缘成矿理论,通过野外对该区控矿要素的实际调研和室内对比分析,提出了豫西南内乡——淅川地区边缘成矿体系的新认识。一级成矿边缘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边缘对接处(山阳——西峡断裂带两侧),控制了两个跨省大型成矿带的形成;二级成矿边缘为区域深大断裂边缘,控制区域成矿带形成;三级成矿带边缘为岩体边缘、次级断裂带边缘和地层交界面等,控制矿田、矿床的形成;四级成矿边缘为岩体边缘不同岩相分界面、不同岩性层间面和构造形态、产状变化处。不同边缘交叉、叠合地段是成矿最有利地段。研究表明,边缘成矿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异常事件密切相关,板块活动、区域构造、火山、岩浆侵入、沉积环境演化是边缘成矿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根据边缘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指出主要找矿方向和有利找矿区段(靶区)。 相似文献
67.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④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⑤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①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② 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③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④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⑤“扬子地台整个上升”(黄汲清,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基坑开挖不仅改变了半无限空间体边界条件,卸载时还会引起周围地层移动,导致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附加损失。在临近基坑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计算中,其抗剪强度参数的选取有别于斜坡上地基计算参数的常规取值方法。通过探讨临近基坑既有建筑物地基抗剪强度指标的取值问题,建议以地基土的完全软化强度与残余抗剪强度的平均值作为临近基坑既有建筑物地基抗剪强度指标,并据此估算了临近基坑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所得结果与斜坡上地基承载力的试验值和理论解对比分析后显示出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建议的抗剪强度指标取值方法,还有待于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9.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以来中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新疆北部中基性岩脉K-Ar表观年龄为187~271Ma,岩性以辉长、辉绿岩以及闪长、闪长玢岩为主,属于亚碱性系列.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中基性岩脉经历了源区地壳物质的混合以及侵位过程中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区域分布特点上受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不同,还出现了中基性岩脉系列的成分变异.排除上述岩浆作用的干扰,有证据显示岩脉起源于亏损地幔,由于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集中在363~769Ma,反映源区是一个古生代时期的新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属于大洋岩石圈地幔.新疆北部广泛出露的中基性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在产状、岩性组合和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的特点,指示研究区在古生代以来具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源区,推测这个源区与北疆地区古生代以来长期存在的残余洋盆及其相关岩石圈有关.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