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471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1184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252.
肖序常  王军 《地质论评》2004,50(3):285-294
西昆仑-喀喇昆仑位于西藏高原西北,西构造结(Western Syntaxis)的东侧,是当前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不准备对该地区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多重效应作全面论述,仅以近年青藏高原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几个较重要问题作探讨;经过对已获得的地震深探测和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不存在塔里木向西昆仑山作长距离的"A型俯冲",晚新生代以来岩石圈"面对面水平挤压-拆沉作用"是形成西昆仑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主要原因.对众所关注的库地蛇绿岩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SHRIMP-Ⅱ,U-Pb锆石测年年龄,上限为510±4Ma;对原特提斯大洋、康西瓦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3.
The collection of the barnacle Chirona (Striatobalanus) amaryllis (Darwin 1954) (Crustacea, Cirripedia) from the hull of a ship that had been operating for five months in the Gulf of Guinea and off Sierra Leone triggered a closer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riped fauna of the West African coast. Both C. amaryllis and Megabalanus coccopoma can now be added to the list of successful invasions in tropical West African waters. This discovery, as well as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findings, necessitates an update of the invertebrate faunal inventory of tropical West African marine waters.  相似文献   
254.
基于MODIS NDVI的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2000、2005和2010年时间点,利用NDVI时间序列信息,结合西辽河流域不同作物物候历,运用决策树提取模型,获取西辽河流域春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定量揭示了10年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 965.08 km2,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约占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92.2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小麦播种面积占比3.14%,以西辽河流域中游面积最大;大豆播种面积占比4.58%,以西辽河上游流域面积最大。(2)2000-2005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涨幅达29.77%,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其中,春玉米播种面积增长38.99%,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39.04%,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1.27%。(3)2005-2010年西辽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涨幅为5.18%,集中在西辽河流域下游地区。春玉米播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春小麦呈现减少趋势,大豆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55.
循化-化隆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盆地基底和周缘山系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经历过3期隆升剥露事件: (1)盆地基底及拉脊山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普遍记录了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相对快速的区域性的隆升剥露事件, 西秦岭北缘快速抬升的起始时间为84Ma, 受控于向北的逆冲抬升; 向北到循化-化隆盆地中部的拉目峡抬升的起始时间为69Ma; 更北的拉脊山一带快速抬升期主要为40~50Ma, 从而反映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的快速抬升由南向北逐渐扩展.这一期构造隆升事件导致循化-化隆盆地和临夏盆地缺失了北部西宁-民和盆地古近纪所具有的西宁群沉积.隆升剥露结束于31Ma左右, 此时化隆-循化盆地向东与同时期的临夏盆地相连为一个统一的大型西秦岭山前盆地, 两者具有相同的构造、沉积演化史, 因此循化-化隆盆地他拉组底部地层年龄最老不会超过临夏盆地最老地层的古地磁年龄, 即29Ma.(2)渐新世晚期约26Ma拉脊山开始双向逆冲隆升, 并可能延续到中新世早期约21Ma, 隆升作用使循化-化隆盆地成为挟持于拉脊山逆冲带和西秦岭构造带之间的山前挤压型前陆盆地, 循化-化隆盆地开始大规模沉积巨厚的他拉组冲积扇相粗碎屑岩.(3)通过循化-化隆盆地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的沉积相分析、古流方向和砾石成分分析, 揭示出拉脊山构造带在中新世8Ma左右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双向逆冲隆升事件,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循化-化隆盆地由前陆挤压盆地转变为山间盆地, 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地貌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56.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富集,是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西北陆架不仅是澳洲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而且也是中国油公司拓展海外油气业务的重要地区。以多方面收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探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揭示油气分布主控因素,进而优选有利勘探区。区域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西北陆架最西南端的北卡那封盆地;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玺统泥页岩区域盖层之下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或下白玺统碎屑岩储集层。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内油外气、下气上油、以气为主的特征,油田多局限于侏罗纪裂谷作用控制的发育有成熟生油岩的次盆地。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的高成熟度决定了西北陆架的富气特征,侏罗纪发育的裂谷控制了石油的区域分布。基于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油气发现过程,优选出了埃克斯茅斯高地、埃克斯茅斯次盆、巴科一次盆、卡斯韦尔次盆、萨胡尔台地、卡尔德尔地堑和武尔坎次盆7个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57.
Sedimentary basin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structural genesi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latter can be linked to petroleum system and play development. We propose an approach in which we use the established concepts in a new way: breaking basins down into their natural basin cycle division, then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basin cycle (including the type of petroleum systems and plays they may contain)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similar basin cycles in other basins, thereby providing a means to learn through a greater population of (perhap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analogues. Furthermore, we introduce the use of the trajectory plot as a new tool in such an analysis. 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West African South Atlantic marginal basins between Cameroon and Angola, and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similar tectonostrati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basins along this margin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ypes of petroleum systems and play (level)s. Consequently, we can make analogue comparisons among these basins in order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potential, yet undiscover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less well explored parts of the margin.  相似文献   
258.
应用三维势流理论及非线性时域耦合分析方法,在西非双方向涌浪和波浪条件下对深水浮筒及穿梭油轮水动力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水池模型试验对比。对单浮筒在作业、生存海况下的运动响应进行了准确预报,同时对浮筒和穿梭油轮连接原油外输作业时的波频运动、平面运动给出了合理分析;得到原油外输装置在西非深水海域环境下的水动力响应特性,为我国参与西非深水海洋油气开采提供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259.
同位素131Ⅰ测西台吉乃尔湖矿区含水层地质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湖区的水文地质参数特性与淡水区迥然不同。同位素示踪法可以利用西台盐湖区已有的长观井,机动灵活的随时监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由于介质的特殊性以及卤水性质的垂直差异性,造成水文地质参数的时空可变性;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完整井以及深的非完整井,该方法切实有效,但对于很浅的非完整井,测试结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最后,根据测试结果以及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把研究区分成7个渗透系数分区。  相似文献   
260.
We investigated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dust entrainment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Central Sahar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of aerosol emiss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dust source. The linkages between dust entrainment and large-scal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examined by correlating several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Africa north of the equator with the aerosol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separately for winter and summer. The methodological tools applied ar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aerosol index of the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 (TOMS-AI), available for 15 years from 1978 to 1993. We found that dust mobilisation during the Harmattan seas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air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High pressure to the north of the Bodélé intensifies the NE trade winds,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entrainment of dust in the Bodélé Depression. In summer, dust mobilization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large sca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to regional wind systems linked to the northernmost posit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ction zone (ITCZ) during this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