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3篇 |
免费 | 1414篇 |
国内免费 | 28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篇 |
大气科学 | 237篇 |
地球物理 | 1044篇 |
地质学 | 7251篇 |
海洋学 | 233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333篇 |
自然地理 | 4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173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280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293篇 |
2017年 | 323篇 |
2016年 | 347篇 |
2015年 | 356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371篇 |
2012年 | 428篇 |
2011年 | 378篇 |
2010年 | 332篇 |
2009年 | 437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399篇 |
2006年 | 387篇 |
2005年 | 340篇 |
2004年 | 369篇 |
2003年 | 342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69篇 |
2000年 | 294篇 |
1999年 | 276篇 |
1998年 | 246篇 |
1997年 | 205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35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小河金矿是近年来在南秦岭中带发现的中型金矿床,矿石类型为微细浸染型,矿床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在野外工作基础上,根据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划分了4个成矿阶段:Ⅰ,成矿早期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Ⅱ,石英脉、黄铁矿、毒砂成矿主阶段;Ⅲ,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主阶段;Ⅳ,方解石、石英脉成矿晚阶段。其中Ⅱ、Ⅲ阶段是主要金矿化阶段。不同阶段样品的原位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石英脉期的黄铁矿δ34S值为20.80‰~25.77‰,均值为23.59‰;主成矿期II阶段中黄铁矿、毒砂δ34S值为15.46‰~19.12‰,均值为17.5‰;主成矿期Ⅲ阶段中方铅矿、闪锌矿δ34S值为11.35‰~16.78‰,均值为13.88‰。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以沉积硫为主,成矿过程可能存在低δ34S值热液的持续加入。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206Pb/204Pb为17.882 1~18.367 4,207Pb/204Pb为15.614 0~15.674 1,208Pb/204Pb为38.016 3~38.934 2,指示小河金矿铅主要源于地壳,同时伴随幔源铅的混入。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小河金矿成矿过程可能存在流体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2.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模式受构造应力、流体压力和上覆岩层重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岩石组成和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着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岩石的破裂还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流体压力增大,岩石可以发生水力破裂,而引起水力引张破裂的条件是σ1-σ3<4T和Pf=σ3+T。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地温梯度的影响,岩石由脆性变形向韧性变形转变。在无流体超压影响的情况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在300~450℃之间,大约在地壳15km处。当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增大时,韧性条件下的岩石变形行为由韧性向脆性变化,脆韧性转变的深度随之增大。从构造角度探讨热液成矿作用,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与流体压力、应变速率、裂隙的发育、介质的渗透率、温度变化等相关。岩石断裂的类型和方向影响岩石的渗透率,提供流体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控制矿床形成的深度、位置和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
153.
西鄂尔多斯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在西鄂尔多斯地区几年的植物标本采集以及参考前人对该地区植物名录的记载,对西鄂尔多斯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鄂尔多斯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共有64科、215属、433种;②植物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占52.66%,其他为乔木占0.69%、灌木占14.09%、半灌木占6.93%、一或二年生草本占24.25%、草质藤本占0.92%,类短命植物占0.46%;③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包括强旱生、旱生和中旱生)为主,占49.42%,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中生、湿中生)占47.58%,湿生植物占1.85%,水生植物仅占1.15%;④西鄂尔多斯地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复杂多样,在温带区系性质为主体的背景下,受欧亚草原区系、东亚森林区系、亚洲中部荒漠区系及古地中海区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Sven O. Egenhoff Arndt Peterhänsel Thilo Bechstädt Rainer Zühlke & Jürgen Grötsch 《Sedimentology》1999,46(5):893-912
The 720-m-thick succession of the Middle Triassic Latemàr Massif (Dolomites, Italy)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lagoonal facies architecture of a small atoll-like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analysis of the lagoonal sediments yields a bathymetr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teral facies variations, which reflect a syndepositional palaeorelief. Based on tracing of lagoonal flooding surfaces, the metre-scale shallowing-upward cycles are interpreted to be of allocyclic origin. Short-term sea-level changes led to subaerial exposure of wide parts of the marginal zone,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epee belt of varying width. Occasional emergence of the entire lagoon produced lagoon-wide decimetre-thick red exposure horizons. The supratidal tepee belt in the backreef area represented the zone of maximum elevation, which circumscribed the sub- to peritidal lagoonal interior during most of the platform's development. This tepee rim, the subtidal reef and a sub- to peritidal transition zone in between stabilized the platform margin. The asymmetric width of facies belts within individual metre-scale cycles was caused by redistribution processes that reflect palaeowinds and storm paths from the present-day south and west. The overall succession shows stratigraphic changes on a scale of tens of metres from a basal subtidal unit, overlain by three tepee-rich intervals, separated by tepee-poor units composed of subtidal to peritidal facies. This stacking pattern reflects two third-order sequences during the late Anisian to early middle Ladinian. 相似文献
155.
虹螺山-五指山地区是辽西钼、铅、锌、金多金属重要的成矿带,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其成矿作用与该区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成因关系密切。笔者通过对野外成矿岩体的考察、采样和分析,对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矿地质意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成矿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岩体的SiO2含量为72.86%~76.56%,A/CNK为1.39~1.73,Alk为7.07~9.09,属强过铝质钙碱性岩石;岩石微量元素Rb/Sr值为0.63~2.31,平均值为1.17,反映岩体结晶分异程度较高;据Rb-Hf-Ta、Rb-Y+Nb、Rb-Yb+Ta 等投影图解结果,属火山弧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主要为Ⅰ(同熔)型,熔融温度较高;成岩过程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热的幔源不仅为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了混合等地质作用,随着岩浆分异演化到一定的阶段,形成一定的矿种和矿床(矿化)类型组合,相应形成一个Pb-Zn-Ag、Pb-Zn-Mo、Mo-Pb-Zn-Cu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5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凹陷、江南隆起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位,通过在研究区内布设两条首尾相接共计150 km长的大地电磁剖面,获得了50 km以浅岩石圈尺度的电性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段地下电性结构显示出在地下10 km和30 km处分别存在明显的圈层结构,以此认为现今横向稳定的"电莫霍"反映了研究区经历燕山期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后已基本上完成壳幔重新平衡;而分隔大地构造单元的郯庐断裂带、长江断裂带以及江南断裂带在电性上具有特征的梯度显现,在印支造山期后的引张背景下,断裂带成为强伸展活动带与控制了燕山期大范围的陆内岩浆活动;高导地幔的局域性存在以及从北向南地幔导电性的变化反映了在经受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处于不同大地构造部位的地幔所遭受的不同类型的改造以及地幔深部的构造极性.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本文对秦岭环斑花岗岩带进行了系统的测年工作,通过对实测U-Pb,Rb-Sr,^40Ar/^39Ar年龄测定结果研究,认为210-217Ma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阶段结束的时间,为秦岭主造山期结束提供了确切的语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0.
碰撞造山带与成矿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碰撞造山事件与成矿作用具有强烈的对应耦合关系,而且成矿规模与碰撞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碰撞造山带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强度也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多期次碰撞造山带,均发生过强烈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详细地研究了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相应的成矿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从碰撞造山的角度提出西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北祁连山、东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西南三江、康滇陆缘等造山带为重要的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