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莲沱砂岩——南华大冰期前气候转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连君  储雪蕾  张同钢  黄晶   《岩石学报》2006,22(9):2387-2393
湖北宜昌地区出露的莲沱组中上部细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LA)介于60~70之间,表明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比较莲沱组与板溪群中下部沉积岩的主化学成分和 CIA 值表明,板溪群源区遭受过强烈的化学风化,相应的古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莲沱组源区化学风化弱,可见两者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明显不同。根据 CIA 值推测,地层层序上莲沱组位于板溪群的中上部,莲沱砂岩的 CIA 研究表明南华大冰期前全球气候已经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CIA 值继续降低预示着全球性的冰期到表,不久就发生了"雪球地球"事件。  相似文献   
32.
根据研究区蚀变岩在ETM图像上的光谱特征,利用比值增强、主成分分析及比值增强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乌拉山地区蚀变岩信息进行增强,进而采用均值加标准差与最优密度分割相结合的方法对蚀变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通过多层次的筛选和评估,划出真异常区,制作遥感异常图。  相似文献   
33.
大别山地区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坪沟钼矿床是大别山地区新近发现的、世界第二大的斑岩型钼矿床。本文在前期以及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以及探针测试分析工作,详细研究了沙坪沟钼矿床的蚀变与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床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和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又可细分为以石英为主和以绢云母为主。矿床中产出16种脉体类型,根据矿床的脉体类型划分了4个成矿阶段:(1)石英-钾长石阶段;(2)石英-硫化物阶段;(3)石英-绢云母阶段;(4)石英-萤石-石膏阶段。蚀变及矿化特征显示,沙坪沟钼矿床的钼矿化开始于石英-钾长石阶段晚期,结束于石英-绢云母阶段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辉钼矿主要的形成阶段。沙坪沟钼矿床经历了多期次脉动式成矿流体的蚀变与矿化过程,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中,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和组分的变化是控制各阶段蚀变类型和脉体中矿物组合的主要因素。产于以伸展为主的板内环境的沙坪沟钼矿床与其他构造环境下的斑岩钼矿床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石、蚀变分带等方面相似,但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矿体赋存位置及产状不同;而在矿物种类、矿化产出位置及产状、与矿化关系最为紧密的蚀变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斑岩型钼矿床的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也是控制蚀变和矿化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
朱溪是近年来在江西塔前-赋春成矿带发现的一个世界级超大型钨铜矿床。本文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对矿区13个钻孔进行了光谱测量,结合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朱溪矿床矽卡岩中典型蚀变矿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厘定了矽卡岩形成不同阶段矿物组合的光谱特征,构建了朱溪矿床的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研究发现:(1)区内不同矿物组合形成了明显的蚀变分带,由内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富Si)+长石(岩体顶层蚀变,多期流体叠加综合作用)→外矽卡岩:钙铝榴石+透辉石+(绢云母)→透辉石+蛇纹石+绿泥(帘)石+滑石→绢云母(富Al)+绿泥(帘)石(基底不整合面蚀变);(2)Al-OH波长的移动可指示成矿流体压力、温度及pH值的变化;(3)研究区透辉石的形成、演化与矿体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富矿体赋存于矽卡岩形成早期的透辉石-石榴子石蚀变带,但大量矿体则赋存于矽卡岩退蚀变阶段的蛇纹石-绿泥石蚀变带;(4)矿体的形成与流体的混合作用关系极大,伊利石光谱吸收特征能够指示外部冷水(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灌入轨迹。  相似文献   
35.
赵忠华  徐洪发 《铀矿地质》1996,12(5):276-280
绿泥石化蚀变岩带位于虎皮峪杂岩体北部。六块地-哈达岭一带,东西长8.2km,产在辽河群里尔峪组磁铁矿浅粒岩段与电气石变粒岩段之间,由外向内可划分为4个蚀变亚带,其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亚带赋含铀矿。依据矿物蚀变关系、脉体切割关系,蚀变带内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3期6个阶段,铀矿化产于热液蚀变期。铀矿化受EW向绿泥石化蚀变岩带控制,与铀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绿泥石化、硅化、赤铁矿化,主要的合矿围岩有大理岩、蚀变浅粒岩。铀与铁、锰、钙、磷、铜、铅、镧、铈、钴呈正相关,而与造岩元素硅,铝,钾,钠呈负相关。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形成于早元古代。揭露工作证明是一有远景的矿点。  相似文献   
36.
李先棋  涂向衡  杜彦强  李琼仙 《云南地质》2011,30(2):130-133,140
从干树金矿赋存于怒江构造带高黎贡山岩群变质岩系中,有两个明显的次级矿化带,具多期次成矿作用特点:前期可能为沉积变质赋矿,后期为剪切(构造热液)成矿。晚期在浅部风化淋滤富集。剪切作用形成的金矿是主体。  相似文献   
37.
白水河金矿属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蚀变型金矿床,金矿体产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区多期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破碎带内。沿构造带有辉绿岩脉、石英斑岩脉、煌斑岩脉侵入,首次在临沧地区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区找到金矿。  相似文献   
38.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l~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
宝山多金属矿田的矿化产于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中。以宝岭倒转背斜轴为核心,矿田中部是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红组成的铜钼矿带,向外是由多个铅锌银矿床组成的铅锌跟矿带。笔者通过铜钼矿石和东部铅锌银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合及黄铁矿、黝铜矿的标型特征,探讨了宝山多金属矿田的矿化及蚀变组合分分带,并以此作为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0.
遥感蚀变信息检测中背景与干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自然景观区的遥感蚀变信息检测中,背景与干扰是2个复杂而又容易混淆的研究对象。本文结合光谱混合模型理论与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遥感数据的光谱空间几何结构特征(重点剖析二维散点图),系统研究了背景与干扰的关系、复杂度以及干扰地物类型的划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为遥感蚀变信息检测的最佳方案设计和蚀变信息潜在性评价与准确提取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