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本文根据长治市2000年~2002年4个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逐日现状监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治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2.
变差函数和神经网络结合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利用地统计学变差函数对遥感影像纹理信息进行提取,将变差函数得到的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相结合,运用神经网络进行分类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将该分类方法应用于试验区,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73.
利用1960-2018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冻土深度及同期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分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9a塔城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在120cm以上,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托里,冻结初日最早出现于9月上旬,最晚结束于5月中旬;年最大冻土深度除额敏以4.00cm/10a的速率显著增多外,其余各站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克拉玛依减幅最大;月际变化中1月、2月、5月、9月、10月仅个别站表现为增多趋势,其余站表现为减少趋势,而3月、4月、11月、12月9站均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塔城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异系数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敏感;平均冻土深度年代际变化呈现“浅-深-浅-浅-浅-浅”的变化趋势,从1980年代开始平均冻土深度逐渐变浅;影响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年(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  相似文献   
174.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在震中区域有负异常丛集和由远及近的迁移现象,负异常丛集呈象限分布,长轴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主压力方向基本吻合,且受孕震断裂、台站位置、观测装置布设方向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5.
历史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史学考据的方法之一"二重证据法",从历史时期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和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入手,参考放射性碳素断代法(即14C测定法)对太阳墓遗址、楼兰遗址进行断代测定的结果,结合应用空间遥感技术,对楼兰故城上游地质滑坡形成堰塞湖卫星图像的解读数据,分析新疆楼兰古城消亡的原因和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过程.结果显示,历史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土地掠夺性开垦,水资源的超常规开采,植物种群的大面积采伐都是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对水土资源的的超常规开采和过度使用,也是导致楼兰故城废弃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滑坡崩塌形成堰塞湖使孔雀河突然断流,导致楼兰城供水突然中断.  相似文献   
176.
Jan Hjort  Miska Luoto 《Geomorphology》2009,112(3-4):324-333
Veget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stabilize geomorphic processes. An increasing abundance of vegetation may cause negative feedbacks within a periglacial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vegetat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active cryoturbation-dominated feature fields in subarctic Finland on a landscape scale. The vegetation–cryoturbation interaction was studied across three altitudinal zones by applying hierarchical partitioning (HP) and variation partitioning (VP) methods that overcome collinearity problem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First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factors, especially the canopy cover of the field-layer vegetation and the total above ground biomass, we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active cryoturbation features. Moreover, vegetation factors were for the most part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ryoturbation. Under the predicted global warming, the ‘greening’ of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s may, therefore, decrease and also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the periglacial processes in sparsely vegetated terrain. Secondly, our analyses gave contrasting result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periglacial processes across altitudinal zones, although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vegetation group was rather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zones. Thus,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atial study setting in geomorphic studies in topographically varying relief. We recommend either taking the altitudinal zon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to consideration or studying the features within a predetermined zone to decrease misinterpretations in environment–process relationships. Methodologically, our results encourage wider applications of partitioning methods in multivariate settings in geo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77.
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连市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同位相,均为正午呈大致对称分布。无论何季节,日照总时数、14时能见度和太阳高度角均为影响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时,详细分析了雾对辐射强度的影响。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求得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方程,实现了预报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78.
吉林省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及太阳能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及M-K检验法对吉林省长春、延吉两个气象站点1960年以来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4787.4 MJ/㎡•a,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吉林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下降,且下降趋势不显著,20世纪60年代太阳总辐射较高,80年代达到最低值,90年代以后小幅度回升。春、秋、冬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冬季的下降趋势显著,夏季呈显著增加。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地域分布差异;而在时间上也呈现出由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少的分布特征。吉林省的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变化趋势不显著,这对于吉林省利用太阳能资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9.
用相位感应测井数据反演地层电阻率和介电常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相位感应测井的两个接收线圈获取的总场相位差和幅度比曲线,在二维轴对称非均匀介质中同时反演地层电阻率和介电常数. 通过相位差和幅度比测井曲线提取地层纵向边界位置的初始值,利用测井响应方程和变分原理建立反演方程,然后采用共轭梯度(CG)法进行求解. 对多层地层的电阻率、介电常数和纵向边界位置进行整体反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0.
解滔  卢军 《中国地震》2023,39(1):128-142
地电阻率连续观测中常见的变化形态有长趋势变化、年变、日变化、阶跃、高频扰动、快速下降/上升、年尺度持续性下降/上升变化等形态,且多种形态通常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观测曲线复杂的变化形态。本文结合地电阻率观测基本原理、地电学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异常核实工作,尝试对地电阻率观测中常见变化形态可能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异常分析和震情跟踪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