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时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它造成了大洋环流模式的突然倒转和海水盐度、大气湿度的迅速上升。海洋表层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迅速上升,许多属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活范围向高纬区扩大;大洋底栖微生物发生集群灭绝。现代哺乳动物的主要属种(灵长类、奇蹄类及偶蹄类)产生,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地球表层碳循环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碳同位素负偏移,全球碳循环系统发生大规模搅动。对于PETM的触发机制,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释放造成巨量甲烷迅速进入表层系统引发的碳循环系统内部反馈。而对于甲烷释放的原因,又存在着减压释放和热释放两种解释;此外还有科学家用岩浆作用和地外星体撞击来解释PET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Mellish Park Syncli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t Isa terrane. It has an axial trace that transects the remnants of the unconformity‐bounded Palaeoproterozoic Leichhardt and Isa Superbasins. The syncline is separated into a lower and upper component based upon variation in fold geometry across the basin‐bounding unconformity. The lower syncline, in the Leichhardt Superbasin, is tight and has an inclined west‐dipping axial plane. The upper syncline, in the Isa Superbasin, is open and upright. The geometry of the lower syncline is a consequence of a period of shortening and basin inversion which post‐dated the Leichhardt Rift Event (ca 1780–1740 Ma) and pre‐dated the Mt Isa Rift Event (ca 1710–1655 Ma), forming an open and upright north‐oriented syncline. Subsequent southeast tilting and half‐grabe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t Isa Rift Event resulted in the lower syncline being tilted into its inclined geometry. Sequences of the Isa Superbasin were then deposited onto the eroded syncline. The geometry of the upper syncline reflects regional east‐west shortening during the Isan Orogeny (ca 1590–1500 Ma). The position of the upper syncline wa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pre‐existing lower syncline. At this time the lower syncline was reactivated and tightened by flexural slip folding.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采用程序驻留内存技术,利用系统的硬件中断和时钟中断,在微机上研制成功了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前后台处理功能,能够在主机CPU中同时运行多道程序,使数据采集、事件检测、数据转存、地震定位等均能进行实时处理。该系统可用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和地方遥测地震台网的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1989年3月13日太阳耀斑事件产生了丰富的地球物理效应。耀斑激波和耀斑粒子流引起强烈地磁暴。在武昌地区,磁暴急始发生于地方时3月13日09h30min,其初相期持续10小时(3月13日09h30min-19h20min),主相期持续13小时(3月13日19h20min-3月14日08h20min),至3月16日05h20min始恢复平静(图1)。  相似文献   
15.
陶然  曾允孚 《沉积学报》1995,13(1):18-26
根据旋回特征可把西藏南部的中白垩纪地层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旋回主要是大套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交替,以及生物种类的变化,表现了当时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第二级旋回代表了古生产率和氧化还原的韵律性变化,通过对CaCO3含量的AR-FFT处理得出的周期(ZMa)与Berger等人所计算的理论周期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旋回根本原因是因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古环流改变所造成,如地中海型环流与河口型环流的互换,必将导致古生产率以及海洋水体性质的改变。第三级旋回表现为层偶的变化,如泥岩与灰岩互层以及黑色页岩与灰岩互层,在本区主要有三个周期:4.3、5.2和9.2万年,它们分别相当于斜率(ε)和偏心率(C)的理论周期值,旋回的周期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引起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发生周期性变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轨道参数的改变而引起,因此,这种族回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第四级旋回是由于海水里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纹层状层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观测并生成的数字地震资料是开展数字地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高质量数据源。为了使科学家们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本文主要从数字地震资料产生出的各个环节、数据结构与格式、数据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向读者作概括的介绍.希望读者对数字化地震资料的数据文件、数据记录、数据字均能有透彻的理解,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资料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吉尔伯特世与高斯世的界面附近(距今约340万年)存在着一次重大构造事件,主要证据在横断山系,故称横断事件。由它引发我国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与青藏高原的块状隆起,使横断山系新的地貌过程得以起步,从此我国地壳构造演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青藏高原隆起是横断事件以来亚洲大陆新构造运动的代表性显现,建议以该事件为起点的地壳构造运动称为青藏高原运动。  相似文献   
18.
19.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4,39(3):452-456
近10年内,中国地层学史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历史优先律事件”,表现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具体组织并由其副主任程裕淇主编的《中国地层典》,对优先权法则不执行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而执行不论发表与否仅以“尊重原始命名者”为基础的“历史优先律”;二是“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在全国地层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律搞双重标准。这两个事件均表现对“优先权法则”国际共识内涵的偏离,偏离了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尤其不应该的是,当人们对“历史优先律”提出异议后,全国地层委员会不但不及时纠正“历史优先律”的片面观点,相反地却在修订中国地层命名法时,为了给“历史优先律”合法化创造条件,竟然在《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权搞双重标准。“历史优先律事件”和“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破坏了地层命名法的标准性,颠倒了中国地层命名史,干扰了中国地层名称的管理,是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Lower to Middle Devonian carbonates of the Prague Syncline, the Carnic Alps, the Montagne Noire, and the Cantabrian Mountains were investigated for δ13Ccarb and δ13Corg. These values were measured on bulk rocks, selected components and cements. Many carbonates exhibit primary marine values, but some are altered by diagenesis. A δ13C curve can be presented for the latest Pridolian to Emsian time interval. Several sharp or broad positive excursions are obvious in the woschmidti-postwoschmidti, sulcatus, kitabicus, Late serotinus, and kockelianus conodont zones. The excursion at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s known worldwide and therefore considered global in nature. Some of the others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entral and southern Europe, and their global nature has to be verified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other regions. Most excursions relate to and/or started during major regressions whereas sea-level highstands correspond to minimal δ13C values. Simil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level changes and δ13C have been observed from other early Palaeozoic intervals. The transgressive Chote? (?) and Ka?ák events are marked by positive isotope excursions, this type of combination is usually observed in late Palaeozoic to Cenozoic black shale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