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orium- and uranium isotopes were measured in a diagenetic manganese nodule from the Peru basin applying alpha- and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TIMS). Alpha-counting of 62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with a depth resolution of 0.4 mm to gain a high-resolution230Thexcess profile. In addition, 17 samples were measured with TIMS to obtain precise isotope concentrations and isotope ratios. We got values of 0.06–0.59 ppb (230Th), 0.43–1.40 ppm (232Th), 0.09–0.49 ppb (234U) and 1.66–8.24 ppm (238U). The uranium activity ratio in the uppermost samples (1–6 mm) and in two further sections in the nodule at 12.5±1.0 mm and 27.3–33.5 mm comes close to the present ocean water value of 1.144±0.004. In two other sections of the nodule, this ratio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bably reflecting incorporation of diagenetic uranium. The upper 25 mm section of the Mn nodule shows a relatively smooth exponential decrease in the230Thexcess concentration (TIMS). The slope of the best fit yields a growth rate of 110 mm/Ma up to 24.5 mm depth. The section from 25 to 30.3 mm depth shows constant230Thexcess concentrations probably due to growth rates even faster than those in the top section of the nodule. From 33 to 50 mm depth, the growth rate is approximately 60 mm/Ma. Two layers in the nodule with distinct laminations (11–15 and 28–33 mm depth) probably form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isotopic stage 8 to 7 and in stage 5e, respectively. The Mn/Fe ratio shows higher values during interglacials 5 and 7, and lower ones during glacials 4 and 6. A comparison of our data with data from adjacent sediment cores suggests (a) a variable supply of hydrothermal Mn to sediments and Mn nodules of the Peru basin or (b) suboxic conditions at the water sediment interface during periods with lower Mn/Fe ratios.  相似文献   
22.
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讨论了松辽盆地的地质背景、铀源条件、铀矿化异常与岩相古地理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的关系,介绍了该盆地后期改造的特征、后期改造的动力条件及铀元素的再分配,探讨了铀矿化异常与复合砂体、氧化还原条件及剥蚀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铀成矿远景地区,选出找矿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23.
汤其韬 《铀矿地质》1996,12(2):83-90
138矿床是中生代火山-沉积改造型铀矿床。本文对矿床的铀源、矿区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构造和改造再生等地质条件,以及铀的吸附还原剂,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化学成分、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4.
傅祥林 《铀矿地质》1996,12(4):204-213
本文以铀矿区广泛发育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因矿物学方法探讨金鸡岭岩体外带铀矿床的成矿机理;论证了矿质来源于岩体的围岩,与花岗岩关系不密切;岩体侵位所引起的围岩热变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变质热液,是导致成矿物质重新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5.
康滇地轴中南段元古代地层中铀矿化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法荣 《铀矿地质》1996,12(4):214-219
本文将康滇地轴中南段元古代地层中的铀矿化划分为3种类型(砂岩型、钠交代岩型和浅变质岩型),其中以钠交代岩型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而众所关注的中、上元古界不整合面型铀矿化至今未找到,初步认为其生成条件较差,找矿前景不乐观。  相似文献   
26.
赵忠华  徐洪发 《铀矿地质》1996,12(5):276-280
绿泥石化蚀变岩带位于虎皮峪杂岩体北部。六块地-哈达岭一带,东西长8.2km,产在辽河群里尔峪组磁铁矿浅粒岩段与电气石变粒岩段之间,由外向内可划分为4个蚀变亚带,其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亚带赋含铀矿。依据矿物蚀变关系、脉体切割关系,蚀变带内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3期6个阶段,铀矿化产于热液蚀变期。铀矿化受EW向绿泥石化蚀变岩带控制,与铀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绿泥石化、硅化、赤铁矿化,主要的合矿围岩有大理岩、蚀变浅粒岩。铀与铁、锰、钙、磷、铜、铅、镧、铈、钴呈正相关,而与造岩元素硅,铝,钾,钠呈负相关。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形成于早元古代。揭露工作证明是一有远景的矿点。  相似文献   
27.
陈国梁  熊先祥 《铀矿地质》1996,12(6):353-35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壤中氧测量已具备应用于野外找矿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野外壤中氧测量的找矿实例,对方法的理论依据、技术基础做了简要的阐述。介绍了壤中O2测量与壤中Rn,CO2测量配合在找矿中的成功应用,并认为:以积分形式采集数据的壤中氧方法具有方便、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山东文登金矿成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顺山  杨农  孙青 《矿床地质》1997,16(3):272-277
本文通过古应力估算,流体包体研究,应变测量以及矿化蚀变规律研究,探讨了山东文登金矿的动力作用与金成矿的主要关系,认为构造动力作用的金成矿的主要原因,韧性剪切作用向韧-脆性变形作用的过渡过程是金成矿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9.
武夷山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武夷火山铀成矿带中的主要铀矿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花岗岩基底岩石。选择富城和高溪两花岗岩体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这两个岩体均为复式岩基,其主体岩石都形成于印支晚期(高溪:214.6Ma;富城:203~226Ma)。岩体中的长石为微斜长石;黑云母为铁云母和铁叶云母。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偏碱和铝过饱和的特征。微量元素Co、Ni、Cr、Sr、Ba含量和Sr/Ba比值较低,Rb、Nb、Pb、Zn的含量和Rb/Sr比值高。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的比值高,并有强烈的铕亏损。高溪和富城两岩体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高(分别为0.71239和0.7198),钕同位素组成低(-6.62~-12.84),这些表明高溪岩体属改造型花岗岩。两岩体中活性铀的比例高,特别是在蚀变作用中活性铀的比例增加。铅同位素追踪研究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体中的铀发生了大量的丢失。矿石铅同位素和岩体铅同位素都位于造山带的演化线附近,且矿石铅、火山岩铅、花岗岩铅及基底变质岩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关系,据此认为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分别是形成570和6722矿床主要铀源体之一  相似文献   
30.
刘福林  乔万忠 《铀矿地质》1997,13(3):183-188,192
在相山铀矿床田东部地区,采用同位素技术和放射性水化学技术,对铀矿床地下水放射性污染问题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当地雨水线的线性回归方程和在铀矿床的勘探开采过程中不会造成明显的地下水放射性污染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