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3篇
  免费   1616篇
  国内免费   212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361篇
地质学   7921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532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59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81.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河街组四段薄砂层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从岩心、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成因薄砂层的识别标志,并预测了各砂层组的砂体展布,探讨了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曙北地区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薄砂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低隆滩坝、沿岸浅滩4种成因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低隆滩坝为主.古地貌、古物源和古水深控制了各类砂体的展布.以曙光和兴隆台古潜山一线为界,南部为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区,主要发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北部(包括低隆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主要发育低隆滩坝砂体和灰/云坪,在西侧沿岸局部地区还发育沿岸浅滩.储量区外大面积发育的低隆滩坝砂体,是下一步碎屑岩增储上产的潜在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282.
对银额盆地石板泉西石炭系白山组碳酸盐岩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各特征元素对古环境、古气候的指示意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除样品CH3外,其余样品主量元素中的Al及微量元素中的Ti、Zr、Th等典型陆源特征元素的含量较低,Y/Ho平均值为45.58,反映研究区白山组碳酸盐岩较少受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δCe与δEu、w(ΣREE)、(La/Sm)N未见良好的相关性,也不具备Eu正异常,说明研究区白山组碳酸盐岩受成岩作用和热液作用的影响也较为有限。碳酸盐岩中所含微量元素主要为海水自生成因,能够反映原始沉积环境。根据特征元素对古水深、古盐度、古气候、古氧相和古水温进行研究,显示研究区白山组碳酸盐岩段虽然岩性较为单一,但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早晚的沉积古环境差异。研究区白山组碳酸盐岩总体经历了1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沉积于正常海水,气候潮湿,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古水温为8.51~27.10℃,早期水温低,晚期水温升高。  相似文献   
283.
284.
包彩凤 《江苏地质》2021,45(2):143-149
对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65件鲎虫化石标本进行研究。根据其形态特征,认为这些鲎虫化石属于三角围场鲎虫(Weichangiops triangularisYang et Hong, 1980)。有观点认为,具有上肛板的鲎虫为冷水型鲎虫,而不具上肛板的鲎虫为暖水型鲎虫。河北围场采集的鲎虫化石有的具上肛板,有的不具上肛板,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为冷水型鲎虫与暖水型鲎虫混生的产物。通过研究,对三角围场鲎虫的特征进行了适当修正,认为围场地区的鲎虫化石具1对复眼,因此依据单个复眼而建立的新亚科——围场鲎虫亚科(Weichangiopsinae)不成立,应予以摒弃。三角围场鲎虫存在明显的性双形现象,雄性个体尾部具有上肛板,雌性个体不具有上肛板,这对于鲎虫化石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可避免在生物分类时发生同物异名现象。  相似文献   
285.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中发育多种类型的钾盐矿藏,是我国找钾的重点目标层系。磨溪气田雷口坡组地层卤水富含K、Li、Br、B元素,定性为中低矿化度KCl、LiCl、Br-、B2O3等超标的优质化工原料水,显示出较好的钾盐勘探前景。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磨溪气田雷口坡组一段的第一亚段(雷一1)顶面表现为一个完整的长轴背斜形态,断层不发育。富钾卤水发育在背斜的翼部,而天然气则占据了背斜的核部,二者共同贮存在雷一1亚段溶蚀孔洞发育的滩相白云岩中,构成了典型的同层型气钾复合矿藏。借鉴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将富钾卤水的形成、聚集及后期保存等影响卤水型钾矿形成全过程的各种因素总结归纳为6大关键要素,即钾的物质来源,储层物性、封盖条件、圈闭条件、运移方式和保存条件。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形成和演化的背景下,确定构造圈闭形成时间,分析优质储层发育有利因素以及后期保存条件,并按照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搭配关系,动态地分析雷口坡组同层型气钾复合矿藏的形成过程。烃类物质和卤化物都是地下水所含的特殊物质,在地下水动力场的作用下,地层水在雷口坡组内部向着川中地区的继承性发育的古构造高点——磨溪背斜持续运移。被运移而来的由蒸发浓缩的古海水和石膏脱水形成的初始富钾地层水不断捕获下伏绿豆岩释放的钾离子,使得钾离子二次富集成藏。在地层水运移和气藏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气在上、富钾卤水在下的复合矿藏。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不仅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亦是二次运移、聚集的富钾卤水矿藏发育部位。本次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及其他类似盆地的“气钾兼探”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86.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systems and heterogeneity of shale reservoirs are significant content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micro-control factors of low productivity in the Qiongzhusi Formation(Fm.)is still controversial.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m.in the Qujing,Yunnan was taken as the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ineral composition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shale,using the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ization ability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pores are mainly wedge-shaped pores and V-shaped pores.The pore diameter of the main pore segment ranges from 5 to 10 nm.Mesopo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Qiongzhusi Fm.shale in Well QD1,with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of 6.08 nm.(2)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and shale surface properties show strong hetero-geneity,which complicates the micro-migration of shale gas and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high-quality reservoirs.(3)The increase of clay mineral content intensifies the compaction and then destroys the pores.Conversely,brittle minerals can protect pores.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brittle minerals to pores space depend on their content,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iagenesis.(4)Compression damage to pores,large microscopic roughness and surface fluctuations and strong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gas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Qiongzhusi Fm.,which will lead to poor productivity in the Qiongzhusi Fm.  相似文献   
287.
试论浙东不同盆地塘上组的层位及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剖面研究,证实了浙东不同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并非都为同一层位。天台、丽水及缙云壶镇、舒洪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整覆于馆头组沉积岩之上,其上为两头塘组整覆,层位大致与馆头组上部相当,为下白垩统。小雄盆地上部原称塘上组的一套火山岩,其岩石组合、地层层序、生物化石组合和同位素年龄等与浙东其他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不相同,成岩时代在81.5—92.9Ma,产晚白垩世翼龙和鸟类化石,覆于永康群朝川组之上,其层位大致与永康群方岩组和天台群赤城山组相当,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288.
The Lower to Middle Ordovician Guniutan (Kuniutan)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Yangtze Gorges, China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similar to the ‘Orthoceratite Limestone’ in Baltoscandia with respect to facies,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and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Thus the ‘Orthoceratite Limestone’ appears to be a much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haracteristically Ordovician facies than has hitherto been assumed. Five litho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s of the Guniutan Formation are here defined in ascending order as the Nanya, Puxi, Wuguixi, Daping and Niangjiafang members. It is shown that these members, which represent considerable spans of time as indicated by their conodont stratigraphy, may be fairly thin but nevertheless regionally extensive. A new conodont zone, with Eoplacognathus crassus as the zonal fossil, is established to accommodate the precise dating of the Wuguixi and Puxi members. Microfacies data from the Guniutan Formation,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show that its dominant component particles are sand-sized echinoderm and arthropod debris, as in the Baltoscandian ‘Orthoceratite Limestone’.  相似文献   
289.
楚雄盆地为中生代形成的典型前陆盆地。三叠纪是其形成的主体阶段和盆山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环境的转折期,同时上三叠统是楚雄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层系。通过对楚雄盆地上三叠统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波动地质学分析,在上三叠统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高频波动曲线。对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楚雄盆地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沉积具有海相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指出楚雄盆地该时期为一与海域相接的近海湖盆,并受到间歇性海侵的影响。而海相烃源岩与陆相烃源岩在生烃能力、分布规律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一认识对于重新评价楚雄盆地晚三叠世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0.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胜前 《第四纪研究》2006,26(4):522-533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