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507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黎 《现代测绘》2004,27(2):43-44
本文论述了利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对武汉地铁和长江隧道沿线进行地下管线现状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所完成的分析和成果资料满足了武汉及长江隧道沿线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下室渗漏的理论分析入手,提出解决渗漏的关键在于工程施工阶段的合理组织和有效预防措施,结合某地下室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相应的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缪阿丽  李锋  王俊  祝涛  叶碧文 《地震》2021,41(4):192-202
对2018年4月6日无为ML4.1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以及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地震前的异常分布在距震中64~233 km范围内,这些异常在时间进程上,可分为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和短临异常,主要以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为主.这些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均表现为水位的破年变变化.从空间演化上看,2018年安徽...  相似文献   
4.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 ,特别是 pH值 (酸碱度 )的确定 ,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 ,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 ,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成矿溶液的性质 ,“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 ,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 ,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氢氧同位素资料、矿物包裹体中高卤水溶液的起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论述了酸性金属含矿溶液的成因及成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将福建省地下流体观测网内观测井各测项在观测期间内出现的干扰事件进行汇总,并进行分类入库保存,实现地下流体干扰因素的录入、查询、检查、修改、计算。编制一个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全面的观测井各测项的正常动态与干扰因素综合查询系统,更好地发挥观测数据共享的作用,为分析预报人员查找干扰资料提供方便,同时为福建省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的效能评价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鹤彬 《地球学报》1997,18(3):282-289
根据盐盆的演化历史,水化学组分H,O,S,B等同位素组成综合分析,该浓卤水具有海,陆相混合型卤水的特征,一些元素的富集是在成盐成卤晚期由外来卤水和地层水流入盐盆混合并溶解盐层,在蒸发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8.
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晋宁磷矿为依托背景,借助数字照相量测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20与50两种矿体倾角赋存下,露转井工后,井下采场及其上覆岩层的位移与应力响应特征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局部小范围微动、线性持续增大以及整体非线性剧烈垮塌3个阶段;(2)矿体倾角由20增至50后,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整体趋缓,采动影响范围小幅度缩减,沉降曲线则由非对称槽型变为碗型;(3)采场矿柱回收过程中,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发生突发性失稳,呈现出明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地压管理与边坡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Bathynerita naticoidea (Gastropoda: Neritidae) and Methanoaricia dendrobranchiata (Polychaeta: Orbiniidae) are two of the most abundant invertebrates associated with cold‐seep mussel beds in the Gulf of Mexico. At the methane seep known as Brine Pool NR‐1 (27 °43.415 N, 91 °16.756 W; 650 m depth), which is surrounded by a broad band of mussels (Bathymodiolus childressi), these species have distinctly different patterns of abundance, with the gastropod being found mostly at the outer edge of the mussel bed (average density in November 2003: 817 individuals·m−2 in outer zone, 20·m−2 in inner zone) and the polychaete being found almost exclusively near the inner edge (average density in November 2003: 3155 individuals·m−2 in inner zone, 0·m−2 in outer zone), adjacent to the brine pool itself. The salinity of the brine pool exceeds 120, so we hypothesized that M. dendrobranchiata should be more tolerant of high salinities than B. naticoidea. The opposite proved to be true. The gastropods were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salinities at least as high as 85, whereas the polychaetes died at salinities higher than 75. Both species were osmoconformers over the range of salinities (35–75) tested.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B. naticoidea to salinities of 50, 60, and 70 were investigated in inverted vertical haloclines. Gastropods generally did not enter water of salinity greater than 60, but tolerated short periods at 60. Behavioral avoidance of brine should limi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 naticoidea in the inner zone to the top 2.5–5 cm of the mussel bed. Behavior is also a likely (though unproven)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across the mussel bed. Methanoaricia dendrobranchiata can tolerate short excursions into the brine, but probably avoids hypersaline conditions by aggregating on the tops of the mussels.  相似文献   
10.
地下核爆炸地震波二次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裂是地下核爆炸震源物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球对称源过程.对其机制的研究,多基于面波资料,本文基于远场体波资料,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消除路径及接收场地效应,利用地下核爆炸远场地震波P波数据对震源时间函数进行了反演,结果显示明显的双脉冲特征,该二次源特征不随方位角及震中距变化,说明它源自震源本身,其双脉冲特征与层裂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