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高精度的LiDAR点云配准是实现点云数据整体性和保证空间目标三维表面拓扑重建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Plücker直线的LiDAR点云配准模型,利用Plücker直线表示LiDAR待配准点云与基准点云间的同名直线,根据同名Plücker直线重合的几何拓扑关系,建立Plücker直线共线条件方程,再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待配准LiDAR点云与基准点云间的相对位姿参数。结果表明,Plücker直线共线条件配准模型几何约束性较强,配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2.
如何从现有的地貌形态定量提取构造活动信息是构造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乌鲁木齐河是天山北麓发育的主要河流之一,构造上可分为天山主脉、后峡断陷、南山隆起和山前坳陷等4个构造分区。本文运用河流坡降指标SL和Hack剖面以及标准化坡降指标SL/K等地貌计量指标,结合地层岩性等信息,探讨了乌鲁木齐河流域4个构造分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河流域干流全河段Hack剖面形态上凸,同时均衡坡降指标值(K)较高(K=531),表明其目前构造仍较为活跃;天山主脉和南山隆起分区干流河段Hack剖面曲线形态表现为上凸,显示分区内部处于相对强烈的构造隆升状态;后峡分区除局部因规模较大的支流汇入导致干流河段SL/K异常偏高外,其整体Hack剖面曲线形态趋于下凹,表明其内部构造活动性较弱;在南山隆起和山前坳陷过渡带,受准噶尔南缘断裂带的影响,干流河段的Hack剖面曲线形态表现为"上凸下直",表明这部分河段目前尚处在向新均衡剖面调整的阶段;乌鲁木齐河流域干流河段SL/K在多处出现了异常高值,研究表明这和构造活动、岩性改变、支流汇入有关。  相似文献   
33.
张珂 《第四纪研究》2012,32(5):859-865
竞争不但存在于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在开放的地貌系统中,地貌发展也存在可以类比于竞争的现象。分布于吕梁山东、西两侧的汾河和晋陕黄河的发展演化即为其例。汾河与晋陕黄河都是吕梁山强烈抬升而诞生的"双胞胎",分别在吕梁山东、西两侧由北往南流入侯马-运城盆地。盆地水位是两河下切的侵蚀基准面。在经历了上新世宽谷、早-中更新世峡谷阶段之后,晋陕峡谷终于在晚更新世溯源沟通了北面的河套古大湖,因流量急增,源头加长,晋陕峡谷迅速深切、快速发展,在与汾河的竞争中"获胜",使汾河退居到支流的地位。前人关于晋陕黄河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等3种不同观点实际上是晋陕黄河形成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并不矛盾。竞争导致后来居上,产生一因多果,使地貌发展复杂多变。大河不一定老,小河不一定新。地貌学研究必须开阔思路,切忌墨守成规,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貌演化的规律和复杂地貌的成因,从而缩短接近真理的路程。  相似文献   
34.
半滑舌鳎苗种体外挂牌标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制了4种不同规格的T型标志牌(T-A,T-B,TC,T-D),对不同规格的半滑舌鳎苗种进行了标记试验,记录了标记后的脱牌率、成活率、行为特征和生长情况,筛选了适宜于半滑舌鳎苗种标志放流的T型标志牌.结果表明:T-A标志牌适宜于标记全长8 cm以上的苗种,标记后的实验鱼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标志后暂养成活率92%~100%;T-B标志牌适宜标记全长16 cm的苗种,标记后实验鱼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0.T-C和T-D标志牌不适宜于标记全长16 cm以下的半滑舌鳎苗种.2011年,利用本研究开发的T-A标志牌标记半滑舌鳎苗种,并在莱州开展大规模标志放流试验,标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5.

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吕梁山西麓堆积了一套厚层红粘土。由于红粘土堆积早期有水流作用的参与,导致红粘土中夹杂有数层砾石层,这些砾石层记录了吕梁山山体隆升的信息。文章对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吴家峁剖面红粘土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探讨吕梁山西麓红粘土的堆积过程以及吕梁山新近纪的抬升事件。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吴家峁剖面的古地磁年龄大约为7.1~2.6 Ma。所含砾石层的古地磁年龄分别为6.2 Ma、5.9 Ma、5.8 Ma、5.5 Ma、4.9 Ma、4.0 Ma和3.7 Ma,其中6.2 Ma和4.9 Ma两层砾石层较厚,延伸较远,较稳定。结合吕梁山西麓中段卫家洼和复兴剖面的研究,得出红粘土中砾石层是吕梁山隆升剥蚀的产物,推断在大致8.1~3.7 Ma之间吕梁山有较为明显的隆升。目前在吕梁山西麓中段的研究不支持这些砾石层是古黄河或者古湖泊沉积物。

  相似文献   
36.
In this study, a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DC Resistivity (DCR) method in a hydrogeological setting containing a perched aquifer. DCR data were gathered and an electrical tomography section was recovered using conventional four-electrode instruments with a Schlumberger array and a two-dimensional (2D) inversion scheme. The proposed scheme was tested over a synthetic three-dimensional (3D) subsurface model before deploying it in a field situ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ndicated that gathering data with simple four-electrode instruments at stations along a line and 2D inversion of datasets at multiple stations can recover depth intervals of the studied aquifer in the hydrogeological setting even if it has a 3D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2D inversion of parallel profiles formed a pseudo-3D volume of the subsurface resistivity structures and mapped out multiple resistive (>25 ohm·m) bodies at shallow (between 50–100 m) and deep sections (>150 m). In general,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nvenient to encounter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limited vertical and spatial extensions in any direction and presents resistivity contrast from groundwater-bearing geologic materials.  相似文献   
37.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经分别退缩了208.2m和110.5m,同时冰川面积退缩为1.645km2,比196...  相似文献   
38.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宇地层集中出露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地质构造演化的窗口,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近年本项目组在南北走向的元谋-绿汁江深大断裂北部、云南元谋县黄瓜园地区识别出了中元古代晚期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069.4±6.9Ma(MSWD=0.47,n=18)。岩石化学表现为较高的SiO_2(平均值高达72.79%)和中等Na_2O+K_2O(平均为6.62%),低TiO_2(平均0.26%)、低CaO(平均0.79%)、低MgO(平均0.52%,Mg#平均值22.13)和高Al_2O_3(平均12.84%,A/CNK平均值为1.33)含量,总体表现为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32.96×10~(-6)~278.72×10~(-6),平均237.00×10~(-6),稀土配分曲线明显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δEu在0.38~0.49之间;微量元素配模式明显亏损Ba、Ta、Nb、Sr、P和Ti,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a、Zr、Hf、Y等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区花岗岩属于A2亚类,可能源于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为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中元古代末期,康滇地区除了发生过南北向的块体汇聚外,可能还可能发生过较大规模东西向的汇聚过程,为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组成部分。此外,该区花岗岩的时代与邻近拉拉IOCG矿床中辉钼矿的Re-0s年龄高度一致,表明拉拉铜铁矿床成矿物质的最终定位富集与中元古代晚期康滇地区微陆块东西方向汇聚后的伸展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1∶20万曲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巨大韧性剪切带,据几何形态和显微组构特征,该剪切带属于正剪切带性质,是在始新世晚期(40~42Ma)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时的产物。区内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造成地壳不同层次拆离滑脱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解释了地壳增厚、构造变形弱及地球物理多层结构不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在塔里木板块北缘甘蒙北山地区小红山一带赋存一套变质侵入岩体,测定锆石U-Pb年龄值2 656±146 M a,时代厘定为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早期,岩浆成因类型属Ⅰ型,物质来源于下地幔和地壳经局部熔融而成,是吕梁期前造山基底发育阶段的产物。该套变质侵入岩体的时代厘定,对于塔里木板块结晶基底的深入研究及甘蒙北山早期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