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659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体、分流间湾、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前三角洲泥等8种微相砂体。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对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及强化采油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2.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相的定量划分一直是沉积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水槽实验发现扇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向前缘和侧缘前积、向上加积的过程,加积层和前积层分别代表了扇三角洲的平原部分和前缘部分。从剖面上来看,自扇三角洲根部至前端,平原部分的厚度逐渐减薄,而前缘部分的厚度则逐渐增厚。提出以剖面上前积层和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作为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的厘定界限,由此可以解决扇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在平面上的定量划分问题。根据陡坡带扇三角洲模拟实验发现,剖面上前积层厚度与加积层厚度相等的点随着扇体的生长而不断变化,但平原部分与扇体延伸长度的比值λ保持不变,只受原始地形坡度α和扇面坡角β的影响。扇面坡角β是一个经验值常数,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只要通过地层倾角测井求出原始地形坡度α,再根据地震剖面或单井资料统计确定扇体的延伸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前缘亚相的分布范围,从而为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东营凹陷的弧形断裂系统由三个环带组成,由于这三个环带中断裂的同沉积活动导致了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并进而对沉降中心、生烃中心和砂体均产生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已发现的大型低位扇体沿环带分布,并受断裂坡折带的控制。因此,沿层序界面,从构造坡折带向凹陷中心方向是找寻大型低位扇储集体的主要区域。文章总结了陡坡断坡带砂砾岩扇体成藏模式和缓坡构造坡折带两种成藏模式。前者储集体主要由坡折带上广泛发育的低位砂岩复合体组成,其中的扇三角洲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浊积扇的扇中部分是最有利的油气储层;后者储集体主要由由下切水道充填砂岩体、水下扇、废弃型三角洲等砂体组成。这些砂体均是良好的油气储层,并具有相似的成藏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94.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应用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对酒西坳陷青西凹陷下沟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从中划分为2个长期和5个中期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了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分布模式,及其与储集砂体的发育关系,探讨了地层格架中生、储、盖组合和有利储集相带和铁白云石—钠长石质喷流岩的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5.
张金良  鲁俊 《水科学进展》2021,32(2):192-200
黄河上游内蒙古冲积性河道凌汛问题突出,研究河道冲淤演变与凌情响应机制可为该河段防凌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内蒙古河段凌情、河道冲淤演变资料,分析凌情变化表征指标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研究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与凌情变化表征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河道冲淤演变的特征指标平滩流量与凌情表征指标冰下过流能力、槽蓄水增量关系密切,冰下过流能力为平滩流量的1/5左右,随着平滩流量减小而减小,而槽蓄水增量随着平滩流量的减小而增大,有利内蒙古河段防凌的平滩流量宜不小于2 000 m3/s,槽蓄水增量宜不超过14亿m3。本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河段冰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海河流域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中农药污染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是海河流域滹沱河冲洪积扇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农业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农药会导致地下水污染,该地区地下水中农药的污染调查工作相对匮乏。为了研究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中农药的污染及分布特征,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30组地下水样品中75种农药组分,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个采样点中均有农药检出,检测的75种农药中检出40种,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三类均有检出。检出率最高的为3-羟基呋喃丹(93.3%)、敌杀磷(90.0%)、地茂散(90.0%),30个样品检出浓度之和最大的为呋喃丹(4860.6ng/L)。研究区内三类农药平均检出浓度有机氯(70.8ng/L)有机磷(392.7ng/L)有机氮(580.9ng/L),这主要与三类农药的使用历程和性质相关:有机氯类农药由于其高毒、难降解等特性在1983年被禁用;21世纪初,相对高效、易降解的有机磷类和有机氮类农药应用广泛。三类农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从冲洪积扇顶部到中部,农药含量逐渐减少,这主要受冲洪积扇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研究区内HCHs来源为近期林丹使用或HCHs工业降解,DDTs来源为新DDT源的释放或历史上的使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地下水农药的污染监测和地下水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及平面上砂体的分布形态,对惠民凹陷西部沙四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沙四下亚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的泥石流扇和辫状河扇两种类型,共识别出了6种沉积微相。宁南断层和无南断层下降盘发育大面积的辫状河扇沉积。砂体垂直岸线分布,延伸距离较远。平面上分布呈扇形,沉积相带分异不明显,主要沉积微相为辫状河道、河道砂坝与河道间沉积。邻近齐广断层断崖处发育泥石流扇沉积,砂体不甚发育,与辫状河扇相比,该沉积类型砾岩富集,扇体规模较小。相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沉积微相为泥石流沉积、河道沉积与漫流沉积。该沉积体系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活动、古地貌、物源区性质与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断裂活动是该沉积体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8.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桃园组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古近系核桃园组砂层组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核桃园组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亚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沉积主体。湖泊沉积体系可分为浅湖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平氏、杨桥南部。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  相似文献   
1000.
The ∼20 m thick coarse-grained clastic succession in the basal part of Palaeoproterozoic Par Formation, Gwalior Group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process-based sedimentology and deductive palaeohydraulics. Bounded between granitic basement at its base and shallow marine succession at the top, the studied stratigraphic interval represents products of an alluvial fan and its strike-wise co-existent braided river system that possibly acted as a tributary for the fan. Detailed facies, facies association analysis allowed identification of two anatomical parts for the fan system viz. proximal and mid fan. While thin proximal fan is represented by products of rock avalanche and hyperconcentrated flows with widely varying rheology, the mid fan is represented by products of sheet floods and flows within streamlets. The interpretation found support from palaeoslope estimation carried out on the fluvial part of the mid fan that plot dominantly within the alluvial fan field demarcated by Blair and McPherson (1994). Dry climatic condition suggested from dominance of stream flow over mass flow deposition within the Par alluvial fan. Strike-wise, the fan is discontinuous and juxtaposed with a braid plain system. In contrast to the fluvial part of fan system, the palaeoslope data from the braid plain system dominantly plot within the ‘natural depositional gap’ defined by Blair and McPherson. A raised palaeoslope for the river systems, as suggested from Proterozoic braid plain deposits around the Globe, is found valid for the Par braid plain system as well. From preponderance of granular and sandy sediments within the alluvial fan and braid plain systems and a pervasive north-westward palaeocurrent pattern within the fluvial systems the present study infers a gently sloping bevelled source area in the south-southeast of the basin with occurrence of steep cliffs only loc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