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338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9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文中证明了不仅包括动力因子,而且包括热力因子、摩擦耗散及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和可用于三维空间的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证明经典的、平面上的涡度方程只是它的特例。并且用该全型涡度方程严格证明了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沿着倾斜等熵面下滑的气块,当热力参数CD减小时,其垂直涡度将发展。最后通过用θ坐标模式模拟一次西南低涡的形成,证明SVD引起的涡度发展要比传统所考虑的辐合项的贡献大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52.
本文利用基于变分客观分析方法的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构建了青藏高原试验区大气热力—动力相互协调的数据集,并通过该数据集对青藏高原试验区夏季深厚及浅薄对流降水过程的热动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分客观分析后的垂直速度场能更好地与实际观测的对流降水过程相吻合;深厚对流降水期高云含量多,整层大气为较强的上升运动,上升运动可达100 hPa左右,浅薄期高云含量少,上升运动仅能延伸到300 hPa左右;两种对流降水过程中视热源Q1在低层为冷却作用,高层为加热作用,在深厚期中高层Q1存在两个加热中心,中层受较强的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所影响,高层主要受过冷云水凝结成冰晶形成高云时释放的热量所影响;在浅薄期中高层Q1只存在一个加热中心,大气的加热主要来源于水汽的凝结潜热释放;深厚对流降水期视水汽汇Q2的加热作用可以延伸到200 hPa,而浅薄期仅到34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53.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AFTT)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of southern Finland in an attempt to detect within the long-term thermal history, therm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cratonic interior of tectonic events at the craton margin. The likely subtle magnitude of these manifestations means that AFTT is a useful technique for such a study due to its low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 total of 10 samples have been analysed, generating AFTT ages, length statistics and thermal models. Ages range from 313 ± 22 to 848 ± 60 Ma and mean track lengths range from 11.0 ± 1.6 to 13.3 ± 1.8 μm. The data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thermal overprinting of an earlier cooling event. Thermal modelling produces similar results for all samples and typicall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major events: (1) two phases of Late-Proterozoic cooling, (2) Late-Silurian re-heating, (3) Cenozoic cooling. The first phase of Late-Proterozoic cooling is interpreted to be due to aulacogen inversion as a result of stress propagation from the collisional tectonics of the Sveconorwegian orogeny. The second phas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assive margin formation and possible asthenospheric diaper induced relief and exhumation. The Late-Silurian re-heating coincides in time with a proposed Caledonian foreland basin. The Cenozoic cooling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latest exposure resulting from North Atlantic Margin formation induced uplift and associated denudation.  相似文献   
54.
粘土矿物成因及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及晶体形态等与砂岩储集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程度与砂岩本身的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的增加,其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和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对其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的成分和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的伊利石对砂岩的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和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相似文献   
55.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2020,44(2):371-389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流以及海陆风环流在热对流降水日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了环境温湿廓线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和日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受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环流的影响和调制,白天辐射加热在复杂山地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激发出对流降雨带,午后受海风环流的影响,对流降雨带组织发展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风环流减弱雨带逐渐减弱。武夷山及周边复杂山地的降水日变化主要受地形热力环流的影响,在午后对流降水达到峰值,夜间减弱几近消失。理想数值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地形热力环流对对流降雨的触发以及海陆风环流在山地对流雨带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温湿廓线以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日峰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环境温湿廓线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以及大气中低层湿度分布的不同,会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并通过影响山地热力对流触发时间,改变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而环境风垂直廓线的低层气流强度和方向、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的不同,会影响地形热力对流系统的启动、组织发展和移动等特征,进而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  相似文献   
56.
海岸线熏烟扩散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导出一个无需作常涡扩散系数或“面源”假设的海岸线熏烟扩散模式。根据二维理论和观测资料对热力内边界层(TIBL)高度公式进行了简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在海岸线附近,应尽可能将高污染源设置在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线处,避免设置在有效源高度与当地TIBL高度相等的地点附近。  相似文献   
57.
饱和砂岩的黏弹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进行加载,实验时固定静载为100 N,正弦波动载荷恒为60 N,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在温度为-50~125℃,升温速率为1℃/min,频率为5~1000 Hz的条件下,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彭山砂岩样品进行单轴循环加载实验,求取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的衰减、耗散角、模量...  相似文献   
58.
对福建省水温分层型富营养化山仔水库夏季大坝断面垂向水体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荧光分析法结合显微镜细胞计数法,对垂向分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组成及丰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库的水温分层能够引起水化学指标的分层.夏季大坝断面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以蓝藻门微囊藻属占绝对优势,垂向分布表现为表层的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高于底层,温跃层以下细胞数急剧减少,水温分层可能决定着浮游植物的垂向分布,底泥中的浮游植物将为水体的水华提供"种源".  相似文献   
59.
An accurate accounting of land surface emissivity(ε) is important both for the retrieval of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longwave surface energy budgets.Since ε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izations in land surface models(LSMs),accurate accounting also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sensible heat fluxes simulated by LSMs.In order to obtain an accurate emissivity,this paper focuses on estimating ε from data collec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In the first method,ε was derived from the surface broadband emissivity in the 8–14 μm thermal infrared atmospheric window,which was determined from spectral radiances observ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using a portab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the mean ε being 0.9051.The second method compared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heat fluxes under nearneutral atmospheric stability and estimated ε indirectly by minimizing the root-mean-squa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he result of the second method found a mean value of 0.9042,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by the first method.Although the two methods recover ε from different field experiments and data,the difference of meanvalues is 0.0009.The first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indirect method,and is also more convenient.  相似文献   
60.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盆地热流为66~82mWm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