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09篇 |
免费 | 1383篇 |
国内免费 | 15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0篇 |
大气科学 | 730篇 |
地球物理 | 2148篇 |
地质学 | 3807篇 |
海洋学 | 895篇 |
天文学 | 61篇 |
综合类 | 294篇 |
自然地理 | 9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196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244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298篇 |
2017年 | 312篇 |
2016年 | 278篇 |
2015年 | 348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365篇 |
2012年 | 354篇 |
2011年 | 372篇 |
2010年 | 322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410篇 |
2007年 | 393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359篇 |
2004年 | 354篇 |
2003年 | 340篇 |
2002年 | 309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39篇 |
1999年 | 212篇 |
1998年 | 203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32篇 |
1993年 | 124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1921年 | 1篇 |
1908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18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是早期陆壳增生及演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最近几年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的最新成果,厘定出太古宙~2.9Ga、2.7Ga及2.5Ga三期以TTGs岩浆事件为代表的陆壳增生事件。这些TTGs具有典型太古宙高铝TTGs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正的εHf(t)值,锆石Hf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ca.3.2~2.7Ga。两种不同的构造模式被用来理解胶北太古宙TTGs(陆壳)的成因:(1)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根据胶北TTGs在时间上呈事件性侵位,空间上呈面状分布,以及相对较低的Mg#、Cr及Ni含量,前者可能更适合胶北TTGs的成因。确定了胶北古元古代2.2~2.0Ga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片麻岩及~1.8Ga以二长(正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多期陆壳重熔事件。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胶北早前寒武纪陆壳形成及演化历史:1)2.9Ga,主要为基性地壳(洋壳)的增生,并可能存在规模有限的、被剥蚀殆尽的太古宙早期陆壳;2)在~2.9Ga、~2.7Ga及~2.5Ga,由于地幔(热)柱上涌,ca.3.3~2.7Ga新生的加厚基性玄武质下地壳发生事件性部分熔融,并伴随有早期陆壳的重熔,形成主要由TTGs及少量陆壳重熔型(高钾)花岗岩组成的太古宙陆壳;3)ca.2.2~2.0Ga,可能由于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形成裂谷,陆壳物质重熔,形成ca.2.2~2.0Ga花岗质岩石;4)ca.1.95~1.85Ga,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构造作用,裂谷闭合,卷入挤压作用的物质发生高角闪岩相到高压麻粒岩相变质;5)~1.8Ga,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减薄,陆壳物质重熔,形成~1.8Ga花岗岩。 相似文献
973.
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污泥浓度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建立有机物去除率与污泥浓度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溶解氧(DO)浓度为2.0~3.0mg/L的条件下,HRT为3h、2h和1h时,有机物去除率(η)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污泥浓度增大到6000mg/L时,η增大趋势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有机物去除率与污泥浓度的数学模型表明:有机物去除率(η)与水力停留时间(τ)、进水COD浓度(S_o)和污泥负荷率(N_s)等主要运行参数有关,并可以通过调节运行参数τ、S_o和N_s来达到所需要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974.
975.
976.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77.
复合加载模式作用下地基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确定竖向荷载(V)、水平荷载(H)和力矩(M)共同作用下建筑物地基的破坏模式及在荷载空间(H,V,M)中的破坏包络面是地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为提高Swipe试验方法计算精度,提出了改进方案,进而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加载模式作用下均质粘性土地基上条形基础的破坏包络面。计算表明,基于改进Swipe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常规Swipe试验方法。针对海洋工程中实际复合加载模式的特点,探讨了竖向荷载分量V对地基破坏模式和H-M荷载平面上的破坏包络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荷载分量显著地改变了地基的破坏模式及包络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978.
基于一维变分算法的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温湿廓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温、湿度廓线的一维变分算法的反演能力,用北京地区2010—2011年00和12时(世界时)的多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亮温资料进行试验。首先,利用同时次的地面观测资料、红外亮温(由地基微波辐射计自带红外传感器测得)及探空观测数据,给出提取无云样本的方案,得到432个无云样本;再以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得到的模拟亮温为参考,对无云条件下的观测亮温进行质量控制;然后利用探空数据进行模拟试验,结果发现,一维变分算法对3 km以下的温度廓线有较大调整。使反演结果更加接近探空,而对湿度廓线在0—10 km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最后利用一维变分算法对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进行大气温湿廓线反演,将结果与探空对比可以看出,温度廓线的均方根误差小于2.9 K,绝对湿度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47 g/m~3;进一步与地基微波辐射计自带神经网络的反演结果比较表明,一维变分的反演结果更接近实际大气。 相似文献
979.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Assessment of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a key task in th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areas struck by disasters, in which the precision of estimation is required. This study developed a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the involved townships and cities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itability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reas. Through analysis, arable land resources were argued to be the critical constraint of population capacity in these areas. The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s of the post-quak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we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ake damages. The expected levels of urbanization, family incomes and income structures, output levels of land, and the reliance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n arable land were estimated by different regions. With these parameters, the population capacities of the involved townships and cities in three scenarios were estimated. The total population capacity of the entire areas is abundant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post-quake population; however, the status of over-population substantially varies across space. It was suggested to put the emphasis of post-quake resettlement policy on those counties where earthquake had been the main causes of over-population. In the Full Recovery Scenario, three mountain countie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Wenchuan, Beichuan and Maoxian, with a total over-population of about 100,000 peop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