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3篇
  免费   1560篇
  国内免费   1794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1414篇
地球物理   2086篇
地质学   3396篇
海洋学   452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933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35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11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以红色陆相沉积岩为主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中普遍存在古地磁数据磁倾角偏低的现象,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大姚地区古近纪陆相红层进行了磁倾角偏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块内部古近纪陆相红层古地磁数据不存在明显的磁倾角偏低的现象。结合前人对川滇地块内部古地磁数据及周缘新生代走滑断裂的活动演化历史研究,确定川滇地块自中中新世以来川滇地块内部表现为刚性旋转,楚雄地区则发生局部构造旋转叠加。  相似文献   
992.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湖西牙扎康塞一带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英安质沉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1个继承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9±3Ma外,其余20个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42~254Ma之间,其中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4±2Ma(MSWD=1.3),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而非传统认为的晚三叠世。该套地层时代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山群的物质组成与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3.
Analysis of long-term solar data from different observatories is required to compare and confirm the various level of solar activity in depth.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north–south asymmetry of monthly mean sunspot area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cycle-23 and rising phase of cycle-24 using the data from Kodaikanal Observatory (KO), Michelson Doppler Imager (MDI) and Solar Optical Observing Network (SOON). Ou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double peak behavior of solar cycle-23 and the dominance of southern hemisphere in all the sunspot area data obtained from three different resources.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re is a 5–6 months time delay in the activity levels of two hemispheres. Furthermore, the wavelet analysis carried on the same data sets showed several known periodicities (e.g., 170–180 days, 2.1 year) in the north–south difference of sunspot area data. The temporal occurrence of these periods is also the same in all the three data sets. These results could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north–south asymmetry of sol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994.
Deep convection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The intensity of deep convection (DC) is traditionally estimated as the maximum mixed layer depth (MMLD).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criterion of the minimum number of casts needed for obtaining the MMLD in the Greenland Sea with a pre-defined accuracy. The criterion depends on convection intensity.For gridded datasets, we introduce a complementary measure for the DC intensity: the area of the region with the mixed layer depth over a predefined value (800 m for the Greenland Sea, notated as S800). For a weak or a moderate DC, variations of its intensity is more clear from variations of the MMLD (cluster 1 in the MMLD - S800 parameter space). Then the MMLD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 25 % accuracy for at minimum 40 casts during winter. For a well developed DC (cluster 2), variations of the DC intensity are better accessed from variations of S800 and minimum 10 casts are required.In the central Greenland Sea, the number of casts is sufficient for obtain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only since 1986. If only Argo floats are available, minimum 4 floats should simultaneously operate in the Greenland Sea gyre during winter to reach the abovementioned accuracy. Up to present, the number of floats has been insufficient during most of the winters.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日本气象厅葵花-8卫星亮温资料、欧洲中心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尺度分解的局地能量诊断方法,本文从能量学多个角度研究了2016年6月5日00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6日15时(持续40小时)一次东移并引发强降水的高原对流云团,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本次事件中,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系统有所不同。移出高原前,其主要受高原涡和高原短波槽的共同影响,随着云团移出高原,高原涡消亡,而高原短波槽则随时间发展加强,成为东移云团的最主要影响系统。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具有显著的深对流特征,自西向东引发了一系列的降水,移出高原后,其对流重心显著降低,降水达到最强。不同阶段高原东移对流云团的能量转换特征显著不同。云团位于高原上时(第一阶段),背景场通过动能的降尺度能量级串为造成强降水的扰动流直接提供能量,这是此阶段扰动流动能维持的主要方式;云团移出高原过程中(第二阶段),降水凝结潜热明显增强,由此制造的扰动有效位能也显著增强。在垂直运动配合下,扰动有效位能斜压释放所制造的动能是本阶段造成强降水扰动流动能维持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云团移出高原后(第三阶段),背景场对造成强降水扰动流的影响再次增强,但是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直接影响方式,该阶段背景场的作用是以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出现。其首先通过有效位能的降尺度级串将背景场的有效位能转换为扰动流的有效位能,然后通过扰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释放为扰动流的动能维持不断地提供能量。此外,本阶段内还出现了扰动流向背景场动能的升尺度级串供给(即扰动流的反馈),但其强度不足以对背景场的演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使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FY-2G卫星逐小时总云量产品和江西省26个测站的地面总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两者在江西地区相关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地区卫星总云量和地面观测总云量在数值和演变趋势上一致性较好,两者的总体相关系数超过0.60,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大型水体(鄱阳湖和柘林湖)附近相关系数较低,低于0.45,江西省南部地区相关系数也不高,低于0.50。两者的相关系数在时间上也分布不均,其中14时的相关系数最高。此外,基于FY-2G卫星总云量产品和最小二乘法采用分段建模的方式,构建了江西省地面观测云的回归模型,且模拟的地面总云量在数值和演变趋势上更加接近观测的地面云量。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黑龙江省盛夏降水的关系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月青藏高原热源与黑龙江省7月降水关系最密切,当5月高原东部热源偏强时,7月黑龙江省中部降水显著偏少。5月热源偏强年,在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作用下,7月中纬度环流呈现类似“丝绸之路”型遥相关波列,同时东亚沿岸环流呈现类似“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黑龙江省受反气旋式环流影响,7月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998.
摘要:通过分析2010年6月28~29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显示:冷暖气团在克拉玛依地区附近相遇产生的中尺度锋生现象触发了本次暴雨天气过程。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高空槽移动缓慢,中层切变线不断南压、低层中尺度系统维持,冷暖气团在区域强烈交汇。暴雨区雷达速度场有明显的风场幅合。对流降水云团强度、移向变化的预测,是此类天气临近预报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华南持续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钰  李国平 《大气科学》2013,37(4):933-944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3.2及NCEP/NCAR 逐日4次1°×1°的FNL再分析资料,通过有、无青藏高原以及将高原高度降低到临界高度的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我国华南地区2010 年5 月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大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显著,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降水增多,高原以东地区的雨带也由北向南移动;高原地形的机械阻挡作用使迎风坡一侧的近地面层附近为强上升运动,背风坡为下沉运动,并分别对应降水的峰值和谷值区;高原对西风气流的爬流、绕流作用明显,高原升高后爬坡作用减弱,以绕流作用为主;高原的加热作用使气流过高原时南支减弱,北支加强,并加强了高原及其东部地区低层的正涡度和高层的负涡度,使高原上空为强烈的上升运动;高原的热力作用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并稳定维持;高原大地形对形成稳定的高原季风环流圈有重要作用;高原地形高度的作用有利于定常波的形成,波动中心对应强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大值区,稳定维持的定常波使得降水持续集中在同一地区,造成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MonoRTM模型的微波辐射计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兴友  张曦  冷亮  李峰  樊雅文 《气象科学》2013,33(2):138-145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MonoRTM计算天空亮温度,使用多元线性统计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对大气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进行了反演,检验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反演的温度偏差总体不大于6K,反演的水汽密度偏差小于4 g/m3;神经网络方法反演的温度偏差小于2K,反演的水汽密度误差总体不大于2 g/m3.与探空数据的对比表明,对于大气温度和水汽密度反演,BP神经网络方法的反演结果都要比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反演结果更接近探空资料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