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9篇
  免费   2893篇
  国内免费   2678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813篇
地球物理   2436篇
地质学   9983篇
海洋学   1380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448篇
自然地理   1772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49篇
  2020年   557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637篇
  2017年   753篇
  2016年   776篇
  2015年   684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806篇
  2012年   760篇
  2011年   724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753篇
  2008年   707篇
  2007年   760篇
  2006年   661篇
  2005年   583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471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7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借助数字照相量测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6.80m、11.40m两种不同矿层厚度条件下,云磷集团晋宁磷矿2#坑口露天转崩落法地下开采后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层厚效应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1)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的范围与程度均随着地下采场开挖空间范围的增加而增大,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局部小范围冒顶、线性持续增大以及整体非线性剧烈垮塌3个阶段;(2)矿体层厚由6.80m增至11.40m后,采场覆岩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变形破坏的幅度及垮落角均增大,沉降曲线则由类瓢形变为类半碗型;(3)充分开采阶段后,采场覆岩的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呈现明显突发性与时间效应。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矿山露转井后地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隧道施工开挖接近开挖工作面前方存在的突水突泥致灾构造,或通过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存在的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由于开挖工作面与开挖工作面前方存在的突水突泥致灾构造间或开挖轮廓线与开挖轮廓线外存在的突水突泥致灾构造间隔水隔泥岩土盘厚度小于最小安全岩土盘厚度,隔水隔泥岩土盘在突水致灾构造中地下水或突泥致灾构造中黏土应力作用下失稳破坏,导致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本文以统计近十多年的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实例,以此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导致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隔水隔泥岩土盘构成类型及其破坏模式,分析提出了5种隔水隔泥岩土盘类型:夹黏土或不夹黏土的大小不一的破碎岩石块体(岩石颗粒、砂夹卵石)、裂隙黏土充填或裂隙密闭无充填的节理裂隙化岩体、黏土或断层泥、完整岩体、初期支护隔水隔泥岩土盘,并在这5种隔水隔泥岩土盘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5种破坏模式:渗流(溃散)破坏、剪切破坏、软化破坏与爆裂破坏、断裂/爆裂破坏、弯断破坏;分析了隔水隔泥岩土盘构成类型与破坏模式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苏飞  张海华  张健  唐友军  孙鹏 《地质与资源》2017,26(4):377-382,396
突泉盆地南部的牤牛海凹陷实施的突D1井见到良好的油气发现.钻井烃源岩的地化指标表明: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少部分为Ⅱ型;有机质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处于生气阶段.指示突D1井中侏罗统万宝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条件.突泉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应以找气为主.  相似文献   
994.
"潜在储铀层"指煤田等勘探钻孔测井资料中自然伽马值显示高于50γ(或3.5PA/kg或150api或12.6纳库(n·C)/kg·小时)所对应的砂岩、砾岩层,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盆地深部特殊的铀矿化信息。据此,为探讨滇西首个"煤铀兼探"优选靶区即户撒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本文从煤田"潜在储铀层"提供的深部铀矿化信息入手,在系统分析盆地构造、古气候、铀源、水文地质、岩性岩相五项成矿要素后,结合前人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户撒盆地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潜在储铀层"放射性特征与沉积学特征统计分析指示盆地找矿主攻层位应为芒棒组一、二段,找矿主攻相带应为陡坡带扇三角洲相和缓坡带冲积扇相。上述认识已得到钻探成果的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995.
泥火山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标志之一,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主要证据.羌塘盆地冻土区发育大量泥火山.对泥火山发育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勘查,结果表明,泥火山周围具有酸解烃、荧光光谱、碳酸盐、蚀变碳酸盐、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显著异常,甲烷碳同位素和三维荧光结果显示地球化学烃类异常为原油伴生气和凝析油成因,表明泥火山外围烃类富集是由油气藏渗漏形成.该结论对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的磁铁矿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磁组构类型为正常沉积磁组构。根据虎头梁剖面沉积相的划分和磁组构参数特征,将泥河湾盆地中-晚更新世晚期的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下部为第Ⅰ阶段(60~53m),中部为第Ⅱ阶段(53~12m),上部为第Ⅲ阶段(12~0m),包含3个完整湖侵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灰黄色粗粒三角洲相到中部黄灰色滨湖相再到顶部灰绿色细粒湖相组成,相应的磁组构参数值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中部第Ⅱ阶段推断由气候因素主导,上部第Ⅲ阶段可能主要由构造驱动,长期稳定的优势古水流方向以NW向为主,而东坡遗址时期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湖侵阶段的相对短期湖退的滨岸地带。

  相似文献   
997.
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是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区块和新层系,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资源潜力。本文利用印模法等方法精细刻画了华庆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深入分析了侏罗系富县组油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华庆地区侏罗系富县组油藏主要来源于下部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发育在古地貌斜坡带背景之上的河道边滩沉积主砂带内。油藏富集主要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充足的油源供给、河道边滩相沉积、优越的输导条件、鼻隆构造及良好的泥岩封堵等是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特提斯洋海退被认为是控制亚洲大陆新生代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然而由于长时间尺度古气候记录的匮乏,对于三者影响的认识并不清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盆地,发育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地层,详细记录了周缘山体构造隆升过程和区域气候演化历史。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的中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碳酸盐、硫酸根和氯离子含量分析,显示该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经历了15.3~13.0Ma相对湿润、13.0~6.6Ma半干旱-半湿润和6.6~1.8Ma干旱的3个演化阶段。结合生物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干旱化历史可能从中中新世13Ma左右开始逐步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干旱化始于6.6Ma以来。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青藏高原晚期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南海海底地震仪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检查、邻近台站对比分析、重采样等方法,成功地对这2台OBS数据进行了解编处理,得到了这两个台站的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2011年实施的OBS973-3测线中的异常台站OBS03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样得到了OBS03台站的综合地震剖面;通过查看两次海上实验班报发现,OBS2006-2测线之OBS06与OBS973-3测线之OBS03内部Sedis编号相同,为同一台记录仪器,再一次验证上述处理方法正确可行;然后对OBS2006-2测线2个台站进行震相识别与走时拾取后,利用前人纵波速度模型开展了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此次对异常OBS数据的重新处理工作,不仅为OBS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处理经验,而且将提高OBS2006-2测线地壳结构的可靠性和约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最高古温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页岩的热演化过程与其经历的古温度史相关,最高古温度决定它的最终热演化程度.本文利用古温标方法恢复了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层系经历的最高古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距今80-90 Ma时达到最高古温度,龙潭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50~220℃,龙潭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60~230℃,龙马溪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60~250℃,五峰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70~260℃,筇竹寺组顶面最高古温度210~320℃,筇竹寺组底面最高古温度210~320℃.各层最高古温度平面展布特征相似,最高温出现在涪陵-丰都一带,向南与向北温度均呈降低趋势,在达州-开江一带局部出现较高温.此外,结合川东地区古热流史分析认为,川东古生界泥页岩热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现今处于高-过成熟状态,达到最高古温度后生烃作用停止.川东地区经历较高的最高古温度随后快速抬升剥蚀有利于页岩气的成烃与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