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土地持续利用的时空耦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全县1996年、1999年和2001年间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动态,并构建指标贡献度与指标障碍度,定量表征各指标的相对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全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整体均较低,相对差异大而稳定;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偏离了土地持续利用目标;对全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起重要贡献作用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多样性与复种指数次之;主要障碍因素则是地均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单产、景观破碎度,油料作物单产、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次之。  相似文献   
42.
目前我国已存在的养老地产项目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运营存在众多问题。基于现有问题,从养老地产的开发选址角度出发,对城市在养老地产开发初期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建立包括人口因子、生活舒适度、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和服务业发展程度五个维度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了2012—2016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运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对11个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各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通过分析得出主要  相似文献   
43.
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城市化耦合协调互动关系,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文章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ESV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主导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8年,黄河流域ESV发生了很大的改善,整体增加了33.05×109元,且以调节服务为主导,草地、林地、耕地服务价值对总ESV贡献率较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PE)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格局。(2)PE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逐渐改善,轻度耦合协调增加了27.12%,严重失调类型减少了45.46%,耦合亚型从城市化滞后型转变为ESV滞后型;从空间上看,CCD呈现南高北低、中游优于上游和下游的空间格局,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高且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游和下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较低的上游地区。(3)1995—2018年主导障碍因素未发生明显...  相似文献   
44.
对江苏省如东县不同年限的滩涂围垦区和光滩土壤样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垦区间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引入土壤质量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关键改良因子。结果表明:滩涂围垦60 a来,研究区土壤质量随围垦时间变化轨迹为“急剧提高—相对稳定—持续提高”。围垦前10 a土壤质量急剧提高,土壤质量指数(SQI)由0.19增至0.37,年均增长11.84%,垦区差异显著;围垦10~30 aSQI由0.37增至0.42,年均增长0.54%,围垦30~40 aSQI由0.42增至0.45,年均增长0.71%,垦区差异不明显,因此围垦30 a左右土壤质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围垦40~60 a土壤质量持续提升,SQI由0.45增至0.56,年均增长1.22%,垦区差异显著。土壤质量的障碍因子分析显示较低的TOC、TN和粒含量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且与pH、盐分显著负相关,因此盐碱度降低是研究区土壤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肥力提高以及土壤质地的改善是土壤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顾及障碍空间的城镇土地定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顾及障碍空间下测算定级单元作用分的补充修正法和障碍空间阻隔法的同时,提出了阻隔线阻隔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并以湛江市市区土地定级为例,验证了阻隔线阻隔法.实验结果表明,阻隔线阻隔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矢量数据表达中障碍空间下定级单元作用分计算.  相似文献   
46.
测站附近微环境条件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2010年漠河国家基准气候站地面观测对比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年平均地面气温近障碍物点低于标准观测场内,但1、6月的月平均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2)06:00—17:00和21:00,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除21: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3)春季各时次近障碍物点地面气温均偏低;夏季06:00—17: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18:00至次日05:00相反;秋季仅01:00、03:00、19:00、23: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高,其他时次相反;冬季07:00—19:00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20:00至次日06:00相反。冷季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暖季昼间近障碍物点气温偏低,夜间相反;(4)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大体相同,最高气温近障碍物点偏低,最低气温近障碍物点偏高,但最高气温偏低绝对值大于最低气温偏高绝对值;(5)有雾情况下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高几率大;雨雪多云天气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均偏低;晴朗的白天近障碍物地点的气温偏低,有风天气更明显;而晴朗的夜间近障碍物地点气温偏高,无风天气更明显;晴朗天气条件下,无风时近障碍物地点与观测场内气温差值大于有风时。结果表明,地面气温观测记录对台站观测场附近微环境改变十分敏感,微环境条件的变化将导致地面气温观测出现明显不连续性,对气候变化分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7.
高陡构造地区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增加短炮线,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压制噪声最佳,以得到好的反射地震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的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在绿山软件上进行理论推导,合理动态调整物理点的位置。在穿越大型障碍区的地震勘探中,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能成功解决施工高成本,有效激发难,以及激发风险等难题,确保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48.
张久文 《安徽地质》2011,(4):273-275
在工程建筑中经常遇到建筑物下方有供水、供气管道或地下防空洞等障碍物,准确测定其位置对其进行处理至关重要。文章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对地震影像法和瑞雷波法综合应用在解决这类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作了简明阐述,说明正确合理的应用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
为提高船舶气象导航自动化水平,实现避台决策由经验型向智能型转变,提出1种高效、稳定的绕避台风航线规划算法。基于电子海图平台实现GPS、数字化气象信息的多源信息集成,直观显示船舶和台风当前位置和运动态势,基于栅格模型设计避台航线自动生成算法,实现避台航线在线实时规划。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气象信息及时重建环境模型并获取新的最优航线,算法对环境的复杂性不敏感,具有稳定性好、求解规模大、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
Obstacle marks are instream bedforms, typically composed of an upstream frontal scour hole and a downstream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an obstacle. Local scouring at infrastructure (e.g. bridge piers) is a well-studied phenomenon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 while les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time-dependent evolution of frontal scour holes at instream boulders and their geometric relations (depth to width, and length ratio). Furthermore, a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atory studie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s rare. Therefore, the morphodynamic importance of such scour features to fluvi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 i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obstacle marks at boulder-like obstructions were physically modelled in 30 unscaled process-focused flume experiments (runtime per experiment ≥ 5760 min) at a range of flows (subcritical, clear-water conditions, emergent and submerged water level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designed to represent the field setting (i.e. obstacle tilting, and limited thickness of the alluvial layer). Additionally, geometries of scour holes at 90 in-situ boulders (diameter ≥ 1 m) located in a 50-km segment of the Colorado River in Marble Canyon (AZ) were measured from a 1 m-resolut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Flume experiments reveal similar evolution of local scouring, irrespective of hydraulic conditions, controlled by the scour incision, whereas the thickness of the alluvial layer and obstacle tilting into the evolving frontal scour hole limit incision. Three temporal evolution phases—(1) rapid incision, (2) decreasing incision, and (3) scour widening—are identified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bed elevation time series. A quantitative model is presented that mechanistically predicts enlargement in local scour length and width based on (1) scour depth, (2) the inclination of scour slopes, and (3) the planform area of the frontal scour hole bottom. The comparison of field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 results demonstrates scale invariance of geometry, which implies similitude of processes and form rather than equifin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