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52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22篇
地质学   1255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苏北~胶南一带胶南群的变质岩系进行研究,其边界特征、横向不连续性、岩石类型及相互关系、同位素年龄等资料表明,胶南群不具有单一地层单元的含义,而是挟于五莲-荣成断裂与海州-泗阳断裂之间的构造岩石组合体,它由上壳岩类和深源岩类组成,前者包括了3个构造位。其形成可能与边界深大断裂的开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2.
青海日月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部的一条NNW走向的右旋走滑兼逆冲断裂。 本文基于ENVI 5.1遥感图像处理平台对研究区高分一号多光谱(分辨率8 m)和全色(分辨率2 m)影像进行融合, 获取了高保真、 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 通过多尺度、 多角度、 多层次的构造解译以及对比, 将日月山西支断裂的海晏段划分为德州段(F1-3)和海晏段(F1-4)两个次级段, 同时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对德州段断错微地貌进行了解译、 分析, 结合对德州段野外地质考察, 进一步验证了影像解译结果。 研究表明: 日月山断裂的德州段由5条次级段落组成(f1, f2, f3, f4, f5), 并且该段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 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倾滑分量; 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期断层活动, 其中全新世断层活动可划分为两期, 最新一期水平位错量为6.5~8.7 m, 第二期水平位错量为12.3~14 m; 晚更新世也可划分出两期活动, 第一期水平位错量为16~20 m, 第二期水平位错量为28.5~47 m。  相似文献   
83.
依据复杂岩性条件下孔隙度—深度关系模型,采用回剥法重建埋藏史。结果表明,中上扬子地区的埋藏史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早抬持续型、早抬再降型和晚抬持续型。埋藏史的类型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齐岳山断裂以西为晚抬持续型,齐岳山断裂与黄陵隆起之间为早抬持续型,黄陵隆起以东为早抬再降型。印支运动在中上扬子地区只对海相层系有一次短暂抬升剥蚀,剥蚀量小,对埋藏史特征影响不大。燕山运动表现形式、作用强度、对海相层系的改造程度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导致海相层系埋藏史类型也有地区差异性。喜马拉雅运动波及整个中国南方,但岩石圈受力性质不同,表现为西挤东张,导致K2—E期间黄陵隆起以西持续抬升,形成“持续抬升型”埋藏史类型,以东则发生拉张断陷,形成“再降型”埋藏史类型。  相似文献   
8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可划分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塔里木等三个地层区和康西瓦、库地等两个缝合带。自震旦纪以来,该区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第四纪两大构造旋回。对应每一旋回,喀喇昆仑地层区和塔里木地层区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碰撞造山两种类型的岩石组合。西昆仑地层区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俯冲消减带和碰撞造山等三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康西瓦缝合带是康西瓦洋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晚侏罗世两次开合后的遗迹,它既是喀喇昆仑和西昆仑两个地层区的分界线,又是羌塘和塔里木两个板块的分界线;库地缝合带则是库地洋经历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一次开合的遗迹,分割了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85.
The Illapel Plutonic Complex (IPC), located in the Coastal Range of central Chile (31°–33° S),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 ranging from gabbros to trondhjemites, including diorites, tonalites and granodiorites.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shows that the IPC was amalgamated from, at least, four different magmatic pulses between 117 and 90 Ma (Lower to mid-Cretaceous). We present new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cluding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from 62 sites in the plutonic rocks, 10 sites in country rocks and 7 sites in a mafic dyke swarm intruding the plutonic rocks.Remanent magnetizations carried by pyrrhotite in deformed country rock sediments nearby the intrusive rocks indicate that tilting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occurred prior or during the intrusion. The paleomagnetic study shows no evidence for either a measurable tilt of the IPC or a significant rotation of the forearc at this latitude range. Moreover, new 40Ar/39Ar ages exclude any medium- to low-temperature post-magmatic recrystallization/deformation event in the studied samples. AMS data show a magnetic foliation that is often sub-vertical. Despite an apparent N–S elongated shape of the IPC, the large variations 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AMS foliation suggests that this plutonic complex could be made of several units distributed in a N–S trend rather than N–S elongated bodies.Previous works have suggested for this area a major shift on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highly extensional during Lower Cretaceous to a period around 100 Ma, associated with exhumation and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to conform the present day Coastal Range. The low degree of anisotropy and the lack of evidence for a tectonic fabric in the intrusive rocks indicate that the shift from extensional to compressional should postdate the emplacement of the IPC, i.e. is younger than 90Ma.  相似文献   
86.
本文首先简述了斜坡演化过程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然后阐明了滑坡的空间分布、活动周期及活动规模与构造因素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构造因素是滑坡产生的基础,对滑坡分布具宏观控制作用,并与滑坡的活动周期和活动规模密切相关,是滑坡研究及其灾害预测、预防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喀什凹陷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盛富  曾耀明 《新疆地质》2007,25(3):302-306
运用构造地质学与现代水成铀矿理论,分析喀什凹陷的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演化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喀什凹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次级构造单元,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次扩张拗陷和被动挤压上隆的构造演化过程,为砂岩型铀成矿创造了条件,并决定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改造与保存.晚三叠—中侏罗世扩张拗陷,沉积巨厚含煤碎屑岩建造,形成初始铀源;晚侏罗世挤压上隆,沿山前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早白垩—渐新世快速沉降,沉积巨厚层陆相与海相碎屑岩,使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得以保存;渐新世以来大规模上隆,沿山前快速剥蚀,破坏了早期的铀矿化,铀元素重新分配.表明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在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建造中不甚发育,或者说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层间氧化带或铀矿床,而下白垩统则形成了与油气次生还原作用有关的铀矿床,如巴什布拉克矿床.  相似文献   
89.
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往关于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性的主要文献所采用的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及其结论的科学性作了述评,认为得出的抚顺城区段浑河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明显或不明显的结论尚缺乏充分的依据,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该断裂现今构造活动性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90.
王斌  梁雪萍  周健 《华南地震》2008,28(3):118-126
对盐城地区地震活动概况进行了背景性分析,从该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人手,阐述了影响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构造.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空间、时问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盐城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