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694篇
地质学   1791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淤地坝的分布、规模等重要参数信息对流域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陕北地区无定河流域高分二号卫星影像、野外踏勘及资料收集到的研究区淤地坝情况,对其进行预处理获取矢量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淤地坝解译标志。针对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进行遥感解译,利用遥感及GIS软件实现淤地坝数目、淤地坝位置、水面面积、控制面积等主要信息的提取,获取淤地坝在定边、靖边、米脂、绥德、横山、榆阳、子洲和清涧8个县(区)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解译出疑似淤地坝图斑1257个,其中榆阳区60个,横山区85个,定边县65个,靖边县19个,米脂县470个,子州县99个,绥德县316个,清涧县143个。由此发现,淤地坝主要分布于无定河下游区域的绥德、米脂、子洲和清涧4县的沟道内,且沟道内多存在耕地或水域。将淤地坝分布情况与地形、年均降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地质灾害等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其分布状况与这些因素相关联,表现为沟壑纵横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农业种植面积较少的区域淤地坝较多,年均降雨量和耕种面积比值较大区域淤地坝较多。由此,总结其分布规律,为未来淤地坝的维护和修建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982.
浑江断裂带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分开有几何学方法对浑江断裂带及水系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浑江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且次级NNE向断层比NE和NW向断层活动性更强,结合地震活动属于 质地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983.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84.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on the geotectonic evolution of exotic Paleozoic terranes in Southwest Japan, namely the Paleo-Ryoke and Kurosegawa terranes. The Paleo-Ryoke Terrane is composed mainly of Permian granitic rocks with hornfels, mid-Cretaceous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ranitic rocks, and Upper Cretaceous sedimentary cover. They form nappe structures on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c rocks. The Permian granitic rocks are correlative with granitic clasts in Permian conglomerates in the South Kitakami Terrane, whereas the mid-Cretaceous rocks are correlative with those in the Abukuma Terrane. This correlation suggests that the elements of Northeast Japan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Tanakura Tectonic Line were connected in between the paired metamorphic belt along the Median Tectonic Line, Southwest Japan. The Kurosegawa Terrane is composed of various Paleozoic rocks with serpentinite and occurs as disrupted bodies bounded by fault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Jurassic Chichibu Terrane accretionary complex. I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South Kitakami Terrane in Northeast Japan. The constituents of both terrane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originally distributed more closely and overlay the Jurassic accretionary terrane as nappes. The current sporadic occurrence of these terranes can possibly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erosion level and later stage depression or transtension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The constituents of both exotic terranes, especially the Ordovician granite in the Kurosegawa-South Kitakami Terrane and the Permian granite in the Paleo-Ryoke Terrane provide a significant key to reconstructing these exotic terranes by correlating them with Paleozoic granitoids in the eastern Asia continent.  相似文献   
985.
查干础鲁—霍尔森蛇绿混杂岩带(CHOM)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它代表了一个消失了的边缘海。CHOM整体上北东东向延伸,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叠瓦状构造岩片组成。可根据变形和产出特征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构造岩块和基质。超镁铁质岩MgO/(MgO+FeO)平均比值为0.83,可区分成变质橄榄岩和堆积岩。辉长岩属LREE亏损型,地球化学特征相当于堆积辉长岩。玄武岩主元素特征类似于正常的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但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更接近于异常的大洋中脊玄武岩(E-MORB)。沉积于弧后盆地的碎屑岩其物质来源主要是火山弧。本文指出,查干础鲁—霍尔森边缘海是在华北古陆北缘西段破裂的背景上形成的,这个边缘海在晚二叠世—三叠纪初闭合。  相似文献   
986.
为了对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提供遥感信息支持,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野外验证基础上,对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的地质和构造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根据不同地质体的特征影像,对照"资源一号"(ZY-1)02C星遥感图像中所显示的地貌景观、色调及纹形等,建立了塔吉克斯坦南部地区主要沉积岩、变质岩和侵入岩以及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环形构造等的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对ZY-1 02C星的全色/多光谱相机(P/MS)和全色高分辨率相机(HR)数据的遥感地质解译效果对比,认为P/MS数据中地质体的色调差异更为明显,易于建立区域构造格架、开展岩石大类解译;而HR数据所反映地质体的微地貌、纹理及细节更为清晰,易于进一步识别各类岩性及小型构造,尤其对碎屑岩的粒度、层状构造类型、第四系、矿业活动以及特殊成分的岩石等具有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987.
针对辽西低凸起古近系圈闭地震研究中存在的几个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路线,实现了对该区构造和储层的精细描述。研究以先进的综合地震工作站为平台,以地震解释为中心,与地质、测井研究密切配合,应用多项地震勘探新技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研究。应用地震地质多信息综合标定技术,实现了地震层位的精确标定;基于地质模型约束的变层速度模型保证了时深转换的准确性;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的全三维地震解释贯穿地震研究的全过程;以运用基于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SOM)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地震相分析技术对地震属性及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得到与地震相相对应的沉积相,大大提高了储层研究的精确度和可信度。锦州25区实际钻探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几种技术方法组合能够有效地解决该区地球物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88.
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探讨了北波拿巴盆地东北部侏罗纪各时期的古地貌和沉积相特征。整个侏罗纪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裂陷作用的构造环境,发育由陆相至海相的5个三级层序。早侏罗世早期的古地貌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构造格局,沉积中心主要是北西走向的凹陷和向斜。早侏罗世晚期开始,北东向构造开始发育,同时盆地整体剧烈沉降,北西和北东走向的构造单元发生切割和冲突,导致其内部的构造分区十分零碎。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北部发生大面积抬升形成Callovian不整合,之后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同时北东向构造基本形成,研究区进入缓慢拗陷时期。在此构造演化背景下,北波拿巴盆地东北部在早—中侏罗世主要是陆相的河流相和冲积扇沉积,中侏罗世主要是海陆过渡相的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沉积,而晚侏罗世则主要是浅海和滨岸沉积。  相似文献   
989.
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提供与矿物成分无关的孔隙度、孔隙度分布、泥质束缚水体积、毛管束缚水体积、自由流体体积和渗透率等十分丰富的地层信息。通过深入研究P 型核磁测井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核磁测井数据处理软件,结合相应的常规测井资料,对大庆油田实际的核磁测井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结果表明,核磁测井数据的应用可以增强大庆油田储层流体性质评价的可靠性,修正常规测井方法在复杂储层的评价问题中的一些解释失误。  相似文献   
990.
新疆伊犁三维地震勘探区属丘陵地貌特征,地形复杂,松散层较厚,潜水位较深,激发的地震波频率低,存在较强的低频干扰和变频随机干扰,地震地质条件差。野外采集采用车载钻机成孔及人工成孔、检波器串并联组合及32次高覆盖,并进行以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为目标的资料处理,资料解释以垂向时间剖面解释为主,利用已有钻探资料.结合水平时间切片、方差体切片、三维可视化等技术,不仅查明了新生界厚度变化情况及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并合理的圈定了各个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