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694篇
地质学   1791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61年以来的最大降雨,特大强降雨引发房山区三合庄村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房山区三合庄村泥石流所带来的损失,本文选取该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遥感解译和灾害地质实地调查等方法,确定了三合庄泥石流基本特征,从地形、物源和水源三方面研究了三合庄泥石流的成因,依据泥石流相关的防治工程勘查设计规范,采用雨洪法计算出三合庄村泥石流的活动特征,使用综合评分法判断了三合庄泥石流的易发性。  相似文献   
102.
地震勘探作技术为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可以经济、有效的发现资源和解决资源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构造、地层、岩性等问题。煤炭地震勘探发展过程中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解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煤炭地震勘探正进一步向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清晰度、高精度、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必将在煤炭资源发现和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期,深水沉积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延伸至戴维隆起带;中新世—第四纪为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期,陆坡和凯瑞巴斯地堑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盆地垂向上形成"断—坳—断"结构,二叠纪—早侏罗世及中新世—现今发育两期明显的裂谷活动。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的海相泥岩为深水区的主力烃源岩,古近纪的陆坡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层。东非裂谷海域分支的断层活动沟通了下伏烃源岩,晚期断层不发育的西部陆坡成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04.
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iarat block in the Balochistan region (a part of the Suleiman Fold and Thrust Belt)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seismic and seismological data. Seismic data consists of nine 2.5D pre‐stack migrated seismic lines, whereas the seismological data covers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 and source parameters.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describes two broad fault sets of fore and back thrusts in the study area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p structures, accountable for the structural traps and seismicity pattern in terms of seismic hazar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time and depth contour maps of the Dungan Formation and Ranikot group, while seism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Fault Plane Solution, that is correlated with a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map of the area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subsurface faults. Principal stresses are also estimated for the Ranikot group and Dungan Formation. In order to calculate anisotropic elastic properties, the parameters of the rock strength of the formations are first determined from seismic data, along with the dominant stresses (vertical, minimum horizontal, and maximum horizontal). The differential ratio of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es is obtained to indicate optimal zones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geothermal energy reservoir prospect generation. The stress maps indicate high values towards the deeper part of the horizon, and low towards the shallower part, attributed to the lit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area. Outcomes of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indicate a good correlation of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from both seismological and seismic methods.  相似文献   
105.
A digital geoelectric model of the Karaton-Sarkamys block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Kazakhstan) part of the Caspian Dep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data. Geoelectric sections and structural maps of geoelectric layer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combined with seismic and GIS data can be efficiently used to obtai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lithologic 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petroleum plays.  相似文献   
106.
西藏桑耶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内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属于高山峡谷区。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效率,在调查中率先开展了遥感解译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GF-2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增强,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各地质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实现了区内不同地层岩性、侵入岩、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的提取,最终编制了研究区1:5万遥感地质解译图,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各地质要素在GF-2数据上均有良好反映,完全满足1:5万尺度的遥感地质解译和编图的需要,充分显示出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依据地质、航磁等资料,结合实测岩石物性资料,以1∶250 000重力资料为基础对祁连山地区(张掖、刚察地区)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特征,划分了大地构造单元,探讨了隐伏与半隐伏岩体分布。该区域经多年的重力工作,勘探面积已近3万多km2,根据重力资料研究布格重力场特征并进行分区; 对地质构造单元重新划分,对主要断裂进行探讨; 圈定隐伏与半隐伏岩体,推断其空间展布特征,并对其解释。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横向分区、纵向分层明显,布格重力异常场的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基本一致。结合2.5D重力剖面反演印证了新的推测结果,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相似文献   
109.
克拉美丽山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晚古生代克拉美丽洋盆向北俯冲消亡,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地块在该地区发生碰撞造山。目前,就石炭纪之后克拉美丽山的构造活动存在持续挤压、拉分、伸展、挤压-伸展转换多种观点,构造样式也各不相同。本文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从盆山过渡带现今构造样式入手来探讨克拉美丽山南缘西段盆山耦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克拉美丽山西段在石炭纪之后经历了中二叠世早期、早三叠世早期、晚三叠世末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和古新世末期6 次构造隆升。前4 期相对稳定沉积,晚白垩世早期,晚古生代地层沿着下二叠统底部的泥岩层滑脱面以叠瓦状构造楔样式向南楔入,构造缩短量大于15 km,现今盆山构造样式初步形成。始新世构造楔遭受后期突破断层改造。始新世后,克拉美丽山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基本停止,地层遭受剥蚀最终形成现今地质结构。  相似文献   
110.
天山-兴蒙钼矿带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成矿带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本文通过对天山-兴蒙钼矿带4个典型矿床Re-Os同位素精确定年,结合前人区域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揭示天山-兴蒙造山带钼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热液作用有关,并识别出兴蒙造山带3期岩浆活动、钼成矿作用和构造热事件;Re-Os定年结果揭示出晚古生代铜-钼矿床与俯冲-增生作用有关,三叠纪钼的成矿形成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克拉通碰撞背景下,而侏罗纪-早白垩世的钼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