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52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92篇
地质学   1206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41.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LAI) coupling model and experimental data of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on thermal anomalies before major strong earthquak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radon emanations in the area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can produce variations of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Specific repeating pattern of humidity and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as revealed as a result of analysis of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several te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main physical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is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due to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on ions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air ionization by energetic α-particles emitted by 222Rn. The high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cess was proved by the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hence the specific variations of air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 of radon variations before earthquakes.We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data all over the Mexico around the time of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Michoacan earthquake M8.1) that affected the Mexico City on September 19, 1985. Several distinct zones of specific variations of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revealed that may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of radon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Mexico before the Michoacan earthquake. The most interesting result on the specific variations of atmosphere parameters was obtained at Baja California region close to the border of Cocos and Rivera tectonic plates. This result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creased radon variations not onl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but also at the border of interacting tectonic plates. Recent results on Thermal InfraRed (TIR) anomalies registered by Meteosat 5 before the Gujarat earthquake M7.9 on 26 of January 2001 supports the idea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rmal effects at the border of interacting tectonic plates.  相似文献   
142.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详细的研究表明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俯冲带附近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下二台岩群"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单元叠置混杂而成,称其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准确。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表明在早石炭世初,古亚洲洋板块已经南向俯冲,在华北板块北缘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原岩为这一俯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3.
华南震旦纪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陈多福  潘晶铭 《岩石学报》1998,14(3):343-350
华南地区产于震旦纪地层中的火山岩主要见于震旦纪裂谷盆地两侧的边缘,湖南新化和广东高思火山岩为其中的二个发育地区,镜下鉴定为玄武岩系。在SiO2-K2O+Na2O的分类图中主要为玄武岩类,有一样品为碧玄岩类,含有较多石英杏仁体玻璃质火山岩角砾的样品为玄武质安山岩类。在FeO*-Na2O+K2O-MgO三角图中所有样品均为拉斑质岩系。样品的重元素丰度模式具大陆-初始裂谷-E-MORB拉斑玄武岩的过渡特征,在Nb、Zr、Y、Ti图上属板内环境。在TiO2-K2O-P2O5三角图上显示以大洋环境为主、大陆环境为次。湖南新化拉斑玄武岩的Sm、Nd同位素特征反映岩浆来源于亏损的地幔,并受到了老基底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4.
河北风化店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兰  高知云 《岩石学报》1998,14(1):108-116
河北风化店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到偏碱性的流纹英安岩-流纹岩-碱流岩及少量碱性粗面岩和石英粗面岩。岩石全碱含量高,平均9.25%,大部分岩石的K2O/Na2O>1,Fe2O3/FeO比值大,TiO2含量低,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贫高场强元素(HFSE)及贫亲铁元素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并具Eu弱负异常。(87Sr/86Sr)初始比和(143Nd/144Nd)初始比分别为0.7054和0.5115,εNd(t)为-18.2。所有这些特征均表明该区火山岩的物源来自地壳硅铝层的重熔并有消减带物质及幔源物质的加入。该火山岩形成于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活动大陆边缘挤压作用向引张作用转变前的挤压应力环境,是较成熟火山孤后拉张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5.
北祁连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楔结构及动力学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建新 《地质科学》1998,33(3):290-299
北祁连加里东朝俯冲-增生楔可分为浅部和深部两个单元。浅部单元主要由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所组成,极浅变质或没有变质。深部单元主要由HP/LT蓝片岩、透镜状的蛇纹岩、变辉长岩及绿片岩(主要为退变质产物)所组成。普遍遭受HP/LT变质作用和绿片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两个单元同时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层次,具有类似的原岩特征。在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楔共经历4期变形作用(D1,D2,D3,D4)和3期变质作用(M1,M2,M3).从D1→D4反映了俯冲-增生楔从俯冲作用→深部构造板底垫托作用→折返(构造顶蚀)→剥蚀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6.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颐  刘福田 《地震地质》1998,20(4):118-412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147.
作用于南海北部地壳岩体的外场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弹等色线与地震震中密集程度对照法,得到本研究区等效外场力的主要特点为:(1)非匀布荷载;(2)方向大致为:东—中部在N13~79°之间;西北部为SN向;西部在N51~78°之间;西南部在N25~69°E之间。  相似文献   
148.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力场量值r0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r0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北达7  相似文献   
149.
巴士系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19-124
利用1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巴士系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应力场的总体特征为NW ̄NWW向,但不同地段略有差异。由北西至南东主压应力P轴方向由NWW ̄NW ̄NWW(近EW)向,P轴相对平缓,地震以走错动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应力场的变化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不均匀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0.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康明 《地震地质》1998,20(1):20-26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造成了6段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成因、不同等级的地表破裂,构成了呈面状分布的复杂地震破裂带,与我国西部地区由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破裂带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4段破裂与极震区及余震分布的位置相重合,主体散布在冬青顶北麓一带,沿皇城-双塔活动断裂的东段和武威-天祝活动断裂北段分布,是1927年古浪地震的主破裂带。其余两段分别分布在Ⅸ度区内的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和西山堡-滴水崖断裂带上,是高烈度区内的次级破裂。4段主破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统一变形机制。其中冬青顶张性破裂带是发育在山前下方寨-严家新庄逆断层上盘的次级张性破裂,而主破裂是由逆断层运动在寺儿沟滩等处的山前洪积台地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