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控制了塔南一塔中从伸展到挤压的演化.寒武纪-早奥陶世板缘拉张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断陷构造.中奥陶世北昆仑洋盆关闭后塔中前缘隆起.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塔中前陆冲断与走滑构造变形.晚奥陶世-泥盆纪塔南前陆冲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传播,形成塘北-塔中南-5号断裂等弧形断裂体系和塔中低凸起中西段与Ⅰ号断裂带小角...  相似文献   
112.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解析,明确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发育多条北东向、北东东向走滑断裂带,在平面和剖面上识别出了6种走滑断裂活动的标志。研究表明,塔中北坡走滑断裂在剖面上呈直立断层、花状构造,北东向走滑断裂下部表现为明显挤压隆升,而上部则表现为继承性张扭负花状构造,具有"下拱上掉"的特征,表明了断裂的多期走滑活动。总体上可划分为中奥陶世末—志留纪压扭走滑断层、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张扭走滑断层和晚二叠世末逆冲断层三期,它们在空间上相互叠置。研究认为走滑断裂的变形强度控制了奥陶系裂缝及缝洞型储层发育范围,走滑断裂的分段性对优质缝洞型储层发育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在变形强度大的裂缝发育区、走滑断裂拉张部位的断洼区,以及受后期张扭走滑断裂叠加改造的断槽部位的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体发育区,是下步寻找天然气规模储量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3.
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年来进展很快,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和富油气区,奥陶系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受塔中I号坡折带的控制发育陆棚边缘礁滩体,储层性质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灰岩储层,埋深在4500~6500m。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受早期高能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断裂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大面积成藏。油源对比认为,塔中良里塔格组礁滩体油气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并混有寒武系烃源岩成因的原油;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油裂解气,沿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向内充注。成藏过程分析表明,塔中地区曾存在三期主要成藏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成藏,油气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但早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该期油气破坏严重,造成大范围油藏破坏。第二期成藏期是晚海西期,也是塔中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充成藏期,油气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三期成藏期是晚喜山期,受库车前陆冲断影响,台盆区快速沉降,埋深急速增大,寒武系原油裂解气形成,沿深部断裂向浅部奥陶系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14.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气象站1996-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和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9.3d,年平均闪电日数为2.7d。塔中地区4月开始出现雷暴和闪电,7月达到最高值,10月至翌年3月之间无雷暴和闪电发生,塔中地区雷暴平均初日为6月1日,平均终日为8月5日。塔中地区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凌晨,并以30min以内的短时雷暴为主,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是W和N。  相似文献   
115.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部斜坡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台缘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藏和台内岩溶风化壳大型油气藏。利用有机地化指标与构造沉积演化紧密结合对有效烃源岩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随着勘探的纵深发展,流体分布复杂的问题日趋突出,通过天然气组分以及相关同位素等分析化验数据,进行塔中北部斜坡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建立了"三期成藏、两期调整,早期成油、晚期注气,复式聚集、普遍含油"成藏模式,明确了塔中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强调晚期气侵是形成塔中大型天然气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6.
塔中西部地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 发育了巨厚的、多种岩性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对该区钻井岩芯、测井和地质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结果, 奥陶系存在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等三种不同的岩溶作用类型。同生岩溶沿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 大气成岩透镜体发育频繁, 但规模较小;风化壳岩溶主要分布于中奥陶世中1低隆起及塔中Ⅱ号构造带;埋藏岩溶主要存在3期, 在断裂构造带及火成岩区较为发育。岩相和沉积相、岩溶作用、构造裂缝等是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制约了不同层段、不同部位岩溶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坡折带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由于受碳酸盐岩储集层特性的影响,其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征十分明显。从储层的沉积相、物性和类型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储层对油气总体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生物骨架礁沉积区、储层物性高值区及裂缝-孔隙型储层发育区为目前高产油气井的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8.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了深部礁滩体优质储层,为我国深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带来了希望。虽然这些礁滩体分布范围广,储层性质好,探明油气储量大,但是这两个盆地的礁滩体储层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川东北礁滩体储层比塔中礁滩体储层厚度大,孔渗性好,前者岩性为白云岩,而塔中则为灰岩。对比研究认为这些差异性受控于以下因素:高能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对储层的发育厚度和孔渗性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膏岩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发生,白云化过程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能;烃类的充注时间、储层的埋藏演化、以及烃类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等对次生孔、洞、缝的形成与保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于川东北礁滩体发育时期海平面升降过程相对稳定,水体能量较高,有利于发育厚层礁滩体;白云岩化程度较高,重结晶现象比较普遍;油气充注较早且储层早期快速深埋,后期又处于抬升状态,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和保持,因此川东北深部礁滩体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塔中奥陶系深部礁滩体储层。  相似文献   
119.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吴兴宁  赵宗举 《沉积学报》2005,23(2):310-315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非常发育且典型多样,孕含着丰富的构造、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堆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详细的岩芯观察和描述,将本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为四大类:远洋-半远洋L-M型米级旋回层序、下斜坡-深水盆地非对称型米级旋回层序、潮下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在相序组构特征上,都表现为发育在瞬时淹没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和发育在瞬时暴露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或正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并且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表现为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这些米级旋回层序的沉积速率及形成周期与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的发育主要受高频率海平面变化的控制,而这种高频率海平面升降则是由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所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及大陆冰川的消长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0.
剖析了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等输导体系基本要素的特征.垂向上,大型油源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和储集层,实现了油气从深层向浅层的垂向运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及岩溶缝洞为油气的侧向运穆提供了有利通道.由断裂、不整合面和裂缝组成的输导体系控制了塔中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大量发育的北东向走滑断裂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