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1663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21.
本文在1987~2006年兰州断陷盆地典型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基础上,通过2007年10月环境地质补充调查采集地下水样品11组、地表水1组,综合分析了断陷盆地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黄河条带状为补给区的地下水与开采降落漏斗的水质演变关系。根据多年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阐明了水化学组分与地下水位的密切关系;利用开采量水质时空变化对比资料,得出地下水位下降排泄区与傍河区地下水存在的水力联系。依据本次环境地质调查结果和水样实测数据,进一步论证了傍河区地下水受黄河激发补给因素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22.
江西信江盆地罗塘凹陷发育一套晚白垩世周田组暗色泥岩与膏盐岩互层沉积,为了解膏盐岩成因,综合利用钻井资 料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膏盐岩主要发育在周田组二、三、四段,岩性为含钙石膏泥岩和泥质 石膏岩,其次为(硬) 石膏岩。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膏盐岩与围岩的物源均来自陆源,而非深部卤水。膏 盐岩具有早期高水位浅水区和晚期低水位深水区两种沉积模式。早期高水位浅水区沉积模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沉积了 紫红色含钙质结核泥岩夹膏盐岩;晚期低水位深水区沉积模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发育了膏盐岩与暗色泥岩互层沉积, 并组成多个盐韵律。平面上由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沉积了碳酸盐岩、膏盐岩类的典型蒸发岩序列。  相似文献   
223.
利用山西及周边共44个宽频地震台2014-01~07地震噪声数据,反演瑞利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得到研究区域的三维剪切波速度。上地壳中,山西断陷带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异常,而两侧的隆起区则显示高速异常;中下地壳主要表现为以北纬38.5°左右为界的南高北低的速度特征。大同盆地从浅部到中下地壳整体呈现为低速特征,与该地区广泛存在的火山群有关。  相似文献   
224.
This paper reports an oxygen isotopic study of corundums and associated minerals from the Yogo lamprophyres (Montana, US), plagioclase-corundum inclusions in alkali basalt (Tunkin depression, Russia), and from modern alluvium of Podgelbanochnyi alkaline basaltic volcano (Primorye, Russia). It is shown that all sapphire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mafic magmatic rocks have a similar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are within 2.5‰) with most values plotting between +4.5 and +7.0‰ SMOW. The oxygen isotopic ratios in the associated minerals (olivines, pyroxenes, mica, and others) and host rocks are plotted in the same interval.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apphire crystallized during evolution of the parental mafic magma. However, there are xenogenic corundums, which were only transported by basaltic magma to the Earth’s surface. They have a sharply distinct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which suggests their disequilibrium with the host lavas, and, correspondingly, a different genetic nature.  相似文献   
22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西部的边界断层-乌西断裂, 对该凹陷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该断裂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幕式演化特点: 经历了分段连锁、宁静、活化和反转等4 个演化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构造和沉积特点。其中, 分段连锁和活化阶段是凹陷的主要生长期, 分段连锁阶段以发育张性断块构造样式为特征, 活化阶段则以发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为主。乌西断裂的幕式演化对乌尔逊凹陷烃源岩演化、储盖系统的分布及含油气系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6.
杨扬  胡建中  林畅松 《地球学报》2009,30(2):263-270
阿其克背斜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南缘的一个横向转换构造, 该构造的特殊性在于其枢纽走向与造山带总体是垂直的, 而非平行。笔者通过分析阿其克背斜南、中、北3段地质剖面及各剖面中核部与两翼地层的极射赤平投影, 揭示了阿其克背斜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结合地震解释剖面、区域构造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 建立了阿其克背斜形成过程的地质模型, 认为它是在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共同作用下, 以断层传播作用为主分3个阶段形成的断坡背斜构造, 垂向上自下而上分原地系统、准原地系统和外来系统中的推覆体3个构造层次。塔里木盆地的菱形边界性质造成阿其克地区EW向的挤压应力场。由于背斜上部外来系统中的推覆体南部翘起遭受剥蚀, 东侧被阿其克断层破坏, 因此对油气圈闭不利, 但在北部异地推覆体之下, 原地系统中过熟烃源岩及毗邻凹陷内的烃源岩可以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向上部准原地系统中的宽缓背斜圈闭供给油气。  相似文献   
227.
川西坳陷中段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早印支期的抬升、褶皱,构造雏形形成阶段。晚印支期褶皱、隆起发育,燕山期的挤压改造阶段。喜马拉雅运动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小,仅形成了一些浅层断裂。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控制了坳陷中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须家河组生储盖的发育,还控制着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小,主要与裂缝有关。分析表明储层裂缝发育地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28.
利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对饶阳凹陷马西地区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层序Ⅰ、Ⅱ、Ⅲ、Ⅳ、Ⅴ、Ⅵ和Ⅶ为湖泊层序,每个层序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马西地区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的存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烃源岩的发育以及油气的运聚,因而对该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起控制作用。建立了隐蔽油气藏在不同体系域中的发育模式,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229.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白垩系勘探前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江陵凹陷油气勘探的领域之一,白垩系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和争议,白垩系的成藏主控因素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回顾江陵凹陷的勘探历程和总结归纳前人成果认识基础上,根据SK8—16最新的钻探成果发现,白垩系成藏主控因素①烃源一断层双控是基础;②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油气的富集;③后期保存条件是关键;④优越的成藏模式和成藏配置关系是油气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30.
谭庄-沈丘凹陷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及勘探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庄-沈丘凹陷位于周口坳陷中部凹陷带,是一个中、新生代两期断陷叠合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近2800km^2。勘探证实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早白垩纪地层(分布面积2000km^2),其中暗色泥岩平均厚达1250m,在多口探井中见到级别不同、层数不一、厚度不等的油气显示,并在周参10、周11、12、19等多口井见到油气流,显示了该凹陷良好的勘探前景;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究其原因,除了生油岩类型不太理想外,后期改造强烈导致保存条件较差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过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寻找改造弱、破坏小、保存好的构造,是下一步勘探突破的重点,而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