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59篇 |
地质学 | 239篇 |
海洋学 | 8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摘 要 以测量激发极化二次场时域谱为基础研制开发出以单片微型计算机为中央处理单
元 (CPU) 的新型激电仪。实现了双系列激电参数提取、二次场波谱测量及全汉化菜单操作。 相似文献
132.
物探是成矿带矿产资源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激发极化法测量限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在成矿带资源评价中未大面积开展。本文在初步分析磁法、重力法、激发极化法等在成矿带应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多金属矿床矿石构造多以浸染状为主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成矿带物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开展激发极化法普查的技术思路。通过总结土屋斑岩铜矿成矿带、百灵山花岗岩岩体北接触带铅锌多金属成矿带1∶5万激发极化法的试验、示范成果,认为该方法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找矿成果明显,并提出在重要铜、多金属成矿带开展以1∶5万激发极化法为主要方法的综合物探普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地电体对频率域电磁波激发源的响应为电磁感应和激电效应的综合响应.传统CSAMT法进行数据正反演时认为大地介质电阻率是与频率无关的实数,而实际上因为激电效应,地下可极化体的电阻率是一个与频率相关的复数.为推进二者总体响应研究,并扩展激电法的应用范围,同时提高电磁法勘探的精度,本文基于Dias模型,以复电阻率代替不考虑地电体极化效应的直流电阻率,对CSAMT场源一维层状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为提取CSAMT信号中所含激电信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考虑激电参数后,视电阻率及相位响应曲线出现明显异常(包括远场、过渡场、近场);极化前后振幅比值异常峰值、相位差值异常峰值可直观体现激电异常;异常峰值与极化层层厚、埋深以及电阻率变化有连续的对应关系.认为从频率域电磁法信号中提取激电信息有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4.
Ai-YingZhou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2002,2(1):43-50
Photometric results of three δ Scuti stars, AD Ari,IP Vir and YZ Boo from new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the Xinglong Station of the Bei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BAO) during 2000 and 2001 are reported. We present here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Detailed studies of these stars based on additional data will be published separately.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为了实现地震前兆数据向中国地震局的报送、数据及时录入SQL数据库,本文介绍了一种前兆数据管理方案,并且在TCP/IP协议上使用VB编写了软件,介绍了程序编写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8.
唐晓芬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86-90
现代无线终端技术及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对主机移动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IP技术是一种简单可升级的全球性解决主机移动性的方案,它较好地解决了移动主机宏移动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对快速移动性的支持;而蜂窝IP技术则充分考虑到与现有的以及将来的移动通信网络结合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它们所能够提供的快速切换能力,为移动主机提供了很好的微移动性支持.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这里对蜂窝IP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针对现有的几种不同蜂窝拓扑,创新提出了另外3种新的蜂窝拓扑,对所有的这些拓扑结构的蜂窝IP性能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