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成果对长春市生活垃圾淋滤液的组分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野外监测资料运用非确定性模型方法建立模拟模型,对淋滤液的污染组分进行趋势预测,为垃圾堆放场地的设计和垃圾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和寻找垃圾场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峨嵋玄武岩同生流体包裹体在800℃爆裂后,2.0g/L NH4Cl溶液提取流体中Pt、Pd,C-410树脂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相对误差小于25%。激光拉曼光谱与四级质谱测定包裹体的气液成分结果表明:流体中存在一定量的有机组分,这对Pt、Pd以有机螯合态形式进入流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浙江南麂岛海域是我国近岸贝类的重点养殖区,近年来一直遭受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的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为了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方法,本研究利用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在该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野外监测和LSTs毒素分析。结果表明:7种LSTs毒素在SPATT(DIAION?HP20)中被检出,分别是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及其衍生物homo YTX、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2,PTX-2)及其衍生物7-epi-PTX2sa和环亚胺毒素(gymnodimine,GYM);有8种毒素在厚壳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中被检出,分别是OA、DTX1、homo YTX、PTX2、7-epi-PTX2sa、GYM、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3(azaspiracid-3,AZA-3)和虾夷扇贝毒素衍生物45-OH-homo YTX。整体而言,SPATT(HP20)中吸附的毒素种类与贝肉中监测出的毒素种类大体上一致,且两者间OA、DTX1和PTX2的浓度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见SPATT(HP20)对这些LSTs毒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望作为水体中LSTs毒素的预警监测材料。南麂岛海域LSTs分布特征明显,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低,其中2014年夏季贝肉中OA毒素含量高达77.19ng/g贝肉,超出国家限量标准(45ng/g贝肉)比例达11.76%,为浙江南麂海域贻贝的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南岭东段风化壳淋积型矿中含稀土矿花岗岩层中暗色包体的地质特征,发现分布在岩体中的大量暗色包体具流面和流线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辉石和斜长石,具典型的辉长结构。暗色包体低硅、钾和钠,高钙、铝、镁、铁、钛和锰,属亚碱性—铝不饱和型;富集U、La、Pr、Nd、Sm、Dy,亏损Nb、Sr、Zr、Hf、Ti等微量元素;REE总量低于寄主含矿花岗岩层稀土总量,Ce和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这些特征说明暗色包体的原岩可能来自早期基性岩,其形成与燕山早期陂头岩体的分异演化关系密切。与南岭地区花岗岩中此类暗色包体进行对比,有助于在该区寻找稀土矿床和稀有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5.
M_(17)树脂在>6mol/L的HCl介质中能同时吸附Se和Te,Se和Te可用水和丙酮分别洗脱,也可用丙酮同时洗脱。从而建立了两个新的Se、Te分离富集体系,使原子荧光测定达到纳克量级。  相似文献   
16.
鸣午 《探矿技术》1995,(3):33-34
  相似文献   
17.
M17树脂分离富集原子荧光测定岩矿中痕量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猷璧  朱玉伦 《岩矿测试》1991,10(4):283-286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类树脂对Te的吸附能力,提出了在3mol/L HCl介质中,用M_(17)二甲胺树脂吸附,然后用水洗脱的新途径,使Te有效且无污染地得到分离和富集,实现了原子荧光测定地质试样中ppb级痕量Te。经地矿部标准参考样GSR7-12考察,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相符。  相似文献   
18.
19.
树脂相吸光光度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述了树脂相吸光光度的某些重要新进展,包括单,双波长及导数光度法,引用文献56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以磷酸三丁酯为固定相,大孔聚乙烯苯(X-5型)为担体的浸渍树脂、垂直型反相色谱柱,对铀分离富集的基本性能,以及铀(Ⅳ)-间硝基苯基萤光酮(m-NPF)一氨三乙酸(NTA)-吐温-80显色体系的反应条件,提出了TBP(X-5)分离,m-NPF-NTA-吐温-80光度法测定铀,经标准样品验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