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0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通过对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及演变的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沿中纬度的西风环流输送的水汽在青海高原会合,但受高原大地形阻挡,到达该区的水汽含量较源区大大减小;(2)青海高原水汽通量场自西界向东界增加,水汽通量高值区基本分布在青海东部的边坡地带;(3)近43年青海高原净水汽通量收支有正有负,但整体上却呈增加趋势;(4)旱年青海高原水汽通量比平均状况偏少10~40 kg.m-1.s-1;涝年偏多10~20 kg.m-1.s-1;无论旱涝年,青海高原空中净水汽通量均呈正值,但旱年比平均状况偏少21.88%,涝年偏多53.99%。  相似文献   
22.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夏季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8月在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分别使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和浮游幼虫19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的种数最多达45种。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种数分布由近岸往远岸递增,约3/4的种类属于终身浮游生物,1/4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中小型的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两种网具采集的浮游动物总种数、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中小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相当显著,而大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不明显。用浅水Ⅱ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总密度平均值为5270ind/m3,是浅水Ⅰ型网的110倍。桡足类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72.45%,其次幼虫占23.41%。浮游动物密度呈斑块状分布,最高达16257ind/m3,底质为珊瑚礁的测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一般较多。优势种主要是中小型种类和底栖动物的幼虫,如强额孔雀哲水蚤、蔓足类无节幼虫、细长腹剑水蚤、驼背隆哲水蚤、无节幼虫、双壳类面盘幼虫、桡足幼体、简长腹剑水蚤等。  相似文献   
23.
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三维斜压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拉格朗日时均观点描述环流,建立起潮流与准定常流共同占优势系统中的陆浅海环流模型,并诊断计算了夏季渤、黄、东海的三维环流图。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渤、黄、东海主要流系的特征。对照冬季结果,对渤、黄、东海环流的季节变化做了阐述。从环流垂向分量的分布图上,可发现渐闽近海、长江口外存在较明显的上升流区。另外,对夏季渤、黄、东海的热盐环流和潮致余流分别进行了模拟,发现它们均能在黄海构成一逆时针向的五流系统,这对形成和维持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存在有重要作用。热盐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环流含有“热成流”的成分;通过Lagrange余流的计算发现环绕黄河冷水团的环流还含有“潮成流”的成分。  相似文献   
24.
尤卫红  赵付竹  吴湘云 《高原气象》2007,26(5):1059-1066
以澜沧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NCEP/NCAR的U场、V场和NOAA的OLR场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为显著减少时段,而从90年代初期以来则表现出了一种显著增多的演变趋势;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较低层东西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与较高层东西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显著;夏季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中低层和较高层南北风分量变化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与OLR场变化的负相关性也是显著的;根据这些相关性特征建立的影响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夏季风环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澜沧江夏季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25.
Having recognized that it is the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TT) gradient rather than the land–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 gradient that drives the Indian monsoon, a new mechanism of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monsoon teleconnection has been unveiled in which the ENSO influences the Indian monsoon by modifying the TT gradient over the region. Here we show that equatorial Pacific coralline oxygen isotopes reflect TT gradient variability over the Indian monsoon region and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o the length of the rainy season. Using these relationships we have been able to reconstruct past Indian monsoon rainfall variability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agreement with the instrumental record. Additionally, an older coral oxygen isotope record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seasonally resolved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variability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indicating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during this period was similar to tha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6.
用修改的 Nickerson 等提出的中尺度模式,对我国北方夏季非均一下垫面上的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晴朗、静风和无扰动系统的条件下,下垫面的非均一性对边界层气候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界层气候特征和低空急流强度与局地环流关系密切。干燥裸地上边界层内出现的逆湿现象,是由下垫面非均一的湿度场和中尺度平流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设计了一种恢复夏季大气环流场的EOF(经验正交函数)迭代方案,并利用1951~1984年中国夏季降水距平场和北半球500hPa夏季高度距平场作镢复试验,数值试验效果较好.此项工作表明:利用某些长时间序列的资料通过EOF迭代方案恢复历史时期大气环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亚洲地区的大尺度环流突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著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29.
We use daily satellite estimat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rainfall during 1998–2005 to show that onset of convection over the central Bay of Bengal (88–92°E, 14–18°N) during the core summer monsoon (mid-May to September) is linked to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SST in the bay. The SST gradient was computed between two boxes in the northern (88–92°E, 18–22°N) and southern (82–88°E, 4–8°N) bay; the latter is the area of the cold tongue in the bay linked to the Summer Monsoon Current. Convection over central bay followed the S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bay (ΔT) exceeding 0.75°C in 28 cases. There was no instance of ΔT exceeding this threshold without a burst in convection. There were, however, five instances of convection occurring without this SST gradient. Long rainfall events (events lasting more than a week)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SST event (ΔT ≥ 0.75°C); rainfall events tended to be short when not associated with an SST event. The SST gradient was important for the onset of convection, but not for its persistence: convection often persisted for several days even after the SST gradient weakened. The lag between ΔT exceeding 0.75°C and the onset of convection was 0–18 days, but the lag histogram peaked at one week. In 75% of the 28 cases, convection occurred within a week of ΔT exceeding the threshold of 0.75°C. The northern bay SST, T N , contributed more to ΔT, but it was a weaker criterion for convection than the SST gradient. A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 for T N was 29°C. We hypothesise that the excess heating (∼1°C above the threshold for deep convection) required in the northern bay to trigger convection is because this excess in SST is what is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critical SST gradient.  相似文献   
30.
夏季乌拉尔地区环流持续异常及其背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双林  纪立人 《气象学报》2001,59(3):280-293
在 Dole持续异常界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球分析的界定方法 ,并利用NCEP/NCAR 1 980~ 1 998年 6月 1日~ 8月 31日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全球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分布 ,重点研究了乌拉尔地区反复出现的、维持较长时间的强环流异常的背景流及其演变特征 ,得到以下结论 :1 )文中提出的界定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全球地区持续异常分布 ;2 )乌拉尔地区环流正、负持续异常形成时 ,背景环流的发展不具有对称性 ,负异常并不是正异常的简单相反过程。正异常的发展与位于西南方的正距平扰动向东北移动、及与位于中西伯里亚的正距平扰动西移有关 ,这些扰动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 ,而负异常则主要是局地发展而形成的 ;3)正压过程对乌拉尔持续异常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 ,明显不同于北太平洋环流持续异常的发展 ;4)乌拉尔正、负持续异常期间的背景流不仅在北半球中高纬有明显差异 ,而且在南、北半球其它地区也有明显差异 ,热带的差异在低频环流上表现得更为清楚 ;5)在异常发生前 ,中纬度急流已发生了有利于异常建立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