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17篇 |
免费 | 3335篇 |
国内免费 | 40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4篇 |
大气科学 | 1137篇 |
地球物理 | 2633篇 |
地质学 | 11772篇 |
海洋学 | 1451篇 |
天文学 | 71篇 |
综合类 | 1147篇 |
自然地理 | 20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370篇 |
2022年 | 672篇 |
2021年 | 817篇 |
2020年 | 756篇 |
2019年 | 918篇 |
2018年 | 738篇 |
2017年 | 773篇 |
2016年 | 882篇 |
2015年 | 855篇 |
2014年 | 1079篇 |
2013年 | 866篇 |
2012年 | 1100篇 |
2011年 | 1107篇 |
2010年 | 946篇 |
2009年 | 917篇 |
2008年 | 920篇 |
2007年 | 923篇 |
2006年 | 909篇 |
2005年 | 765篇 |
2004年 | 671篇 |
2003年 | 605篇 |
2002年 | 525篇 |
2001年 | 496篇 |
2000年 | 402篇 |
1999年 | 351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270篇 |
1996年 | 233篇 |
1995年 | 207篇 |
1994年 | 193篇 |
1993年 | 159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为了阐明岩溶区地下水中Ca2+、HCO3-质量浓度野外测试与实验室测试结果间的差异,于2011年至2013年先后在遵义、河池、娄底3个城市采集枯、丰水期地下水样品85组,通过比值法对3个地区干湿季节岩溶地下水样中Ca2+、HCO3-质量浓度野外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85组样品中有88.2%的采样点存在Ca2+野外值(CaY)大于实验值(CaS),64.7%的采样点存在HCO3-的野外值(HCO3Y)大于实验值(HCO3S); (CaY/ CaS)平均值为1.11,主要集中在1.0~1.2之间(占总数的70%);(HCO3Y/ HCO3S) 平均值为1.02,主要集中在0.95~1.1之间(占总数的75%)。野外滴定过程中的人为随机误差是造成两种离子质量浓度野外测试值普遍高于实验室测试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黑龙江密山地区晚石炭世含煤岩沉积和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筑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的发育特征,分析了与赋煤有关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珍子山工段沉积厚度比较稳定,含煤性较好,受后期构造破坏较轻,是较好的赋煤区。该研究为密山地区进一步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3.
994.
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污染已成为抑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环境质量与研究区的地质条件、自然物理化学条件和人类活动有关。以河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表层土壤元素资料为依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As、Cd、Cr、Cu、Hg、Ni、Pb、Zn分级标准,对研究区土壤的单元素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并评价。以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分级为基础,以单元素中最差的级别作为该单元土壤环境质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区的土壤综合环境质量。通过单元素评价及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优良,大部分地区为绿色、无公害的环境。 相似文献
995.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三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三峰,为双峰模式;(2)2~10 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 μm和70~650 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2 μm的组份可能与湖泊的生物化学成因有关。上述各组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各自代表的环境意义也不同:<2 μm和2~10 μm部分反映了湖泊淡化-咸化程度和水量变化过程。10~70 μm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70~650 μm部分反映了尘暴天气的程度。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ISL1A孔样品粒度各个组份划分的准确性,并可反演92.9 ka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6.
干热岩试验性开发井钻井施工,在高温硬岩的地层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效钻进仍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是解决硬岩地层钻进的有效方法之一,潜孔锤钻头是空气潜孔锤钻进的关键器具。根据青海共和干热岩GH-01井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应用情况,分析探讨了空气潜孔锤钻头断齿、掉齿、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从钻头结构设计、钻头材料选取、钻头冷压固齿工艺等几个方面对空气潜孔锤钻头进行了优化。固齿优化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钻头冷压固齿过盈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根据分析计算结果确定最优固齿过盈量。通过对潜孔锤钻头结构、材料、加工等优化,为适用于高温硬岩的空气潜孔锤钻头研制提供了借鉴。为提高空气潜孔锤钻进综合效率,为干热岩钻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997.
Short-Term Benthic Recolonization after Dredging in the Harbour of Ceuta, North Afric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The benthic recovery after dredging (area: 2625 m2) was studied in a polluted and enclosed area of the harbour of Ceuta, in which the recolonization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larvae and adult bedload transport) could be limited by the lack of renewal. The benthos was sampled at two sites (control and dredged) using a van Veen grab and adopting a BACI (Before, After, Control, Impacted) approach. Five samplings were conducted after dredging (3, 15, 30, 90, 180 days). The proportion of gravel in the sediment of the dredged site increased after dredging, while the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The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was estimated at species level, using bo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The maximum negative effect on benthic macrofauna was a reduction by 65% for species richness (15 days after dredging) and by 75% for abundance (3 days after dredging). Between 15 and 30 days after dredging, the abundance of some species such as the molluscs Parvicardium exiguum and Retusa obtusa and the polychaete Pseudomalacoceros tridentata increased considerably in the dredged site, while typical ‘opportunistic’ species such as Capitella capitata were disfavoured by the disturbance. For this small‐scale dredging, about 6 months are required for the disturbed area to re‐establish a sediment structure and a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imilar to the undisturbed area. Small‐patch dredging operations are proposed in harbour management whenever possible, since they allow a quick re‐adjustment of the initial sediment structure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998.
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一种可能的演化途径: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主要根据年代学资料和金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属性,探讨了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的演化途径。多种定年方法揭示,该区金成矿初始流体(古流体)的年龄为260Ma左右;金成矿年龄约为140~75Ma。考虑到该区燕山晚期岩浆岩富含Cl,本文认为古流体(260~140Ma)向成矿流体(140~75Ma)的转化,可能主要是通过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生的富氯流体加入原已存在的贫氯古流体,从而使这种新的混合流体具有浸取金的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绍兴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构建了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框架。首先,运用功能区思想,以大城市地区的街道或乡镇为空间单元,采集相关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客流和信息流数据,进行要素功能区的分析,准确获取不同层次相互依赖的功能空间单元,使城市在空间上充分适应和支撑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城市的多样性提供充分的弹性空间依据。其次,在城市基层单元的要素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可以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基于城市功能区有机的空间组织科学依据。在上述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绍兴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域内自然、文化功能区清晰,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基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通勤和信息联系已经突破现在的市县行政区边界,按照综合功能区的思想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总体上说,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地区或城市群地区,保证其物质环境和社会空间的快速和谐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Ye H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9,33(8):1569-1587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area. To concentrate topologically densely connected road segments, communities of urban road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In this study, based on OpenStreetMap (OSM) roads and points-of-interest (POI) data, we employ the Infomap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hierarchical community in city roads and explore the shaping role roads play in urban space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area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Guangzhou, China reflects the urban spati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urbs and urban centers and within urban centers. Moreover, the study explored the functional area characteristics at the community scale and identified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Owing to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the detected community can be used as a basic unit in other urban studies. In general, with the community-based network, 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method of combining city roads with urban space and functional zones, providing necessary data support and academic guidance for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