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7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39篇 |
地质学 | 414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2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石笋生长速率通常被作为反映古气候或古环境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本文以湖北三宝洞22万年以来17支石笋为材料,实测了190个230Th年龄,其生长曲线显示MIS 1和MIS 5 阶段平均生长速率较大,超过70μm/a; MIS 2,MIS 3,MIS 4和MIS 6阶段生长速率较慢,均低于25μm/a,甚至停止生长。间冰期平均生长速率比冰期增加了1~2倍以上,且具有"爆发式"快速生长的特点。以5000年为步长的同一洞穴17支石笋生长频率支持平均生长速率的研究结果,说明在轨道尺度上较大的石笋生长速率能够有效地指示暖湿的气候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间冰期高海平面和强太阳辐射增强了研究区季风环流,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洞穴岩溶水过饱和,从而导致间冰期多支石笋连续高速生长。 相似文献
52.
了解过去环境变化的事实是准确评估当前环境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前提.本文利用CLIMAP建立的末次冰期的地球表面状况作为下边界条件,用GCM模拟了18000年前冰期全球气候状况.模拟结果显示:冰期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现代低约4.9℃,自由大气温度从低层到高层也均有所下降,全球平均降水比现在的少0.25mm/d,相对湿度小10%,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上升.本模式的模拟结果和其他GCM的模拟结果作了比较,并和地质考古得到的有限的冰期气候资料作了比较,两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3.
2005/2006年度莱州湾东部的海冰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是水深较浅的半封闭海湾,与外海海水的交换缓慢,受黄河等十几条入海河流汇入的淡水影响使海水的盐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莱州湾内海冰灾害发生频繁.莱州湾的海冰灾害分5个冰情等级.在冬季气温偏高的年份,莱州湾内形成Ⅰ、Ⅱ级海冰,沿岸一般没有固定冰形成;一般年份形成Ⅲ级海冰,西岸和南岸冰情较严重,有固定冰形成;在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形成Ⅳ级或Ⅴ级海冰,南岸、西岸的固定冰宽度较大,有时整个莱州湾海面都分布流冰.2005年末~2006年初在莱州湾东岸形成了一次较严重的海冰灾害,莱州市近海海湾扇贝养殖的经济损失达400万元以上.为减轻未来海冰灾害带来的损失提出了加强海冰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严格管理近海养殖生产作业,莱州湾沿岸地方政府应制定<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和完善海冰灾害应急防御体系等防御海冰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4.
55.
北大西洋海流是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热带的热量从墨西哥湾传输到北大西洋北部。这些热量被释放进向东移动的气团中,极大地改善了欧洲北部的冬季气候。我们通过模式模拟预测出:随着CO2浓度的持续增加(IPCC第3个评价报告:气候变化,2001),下个世纪的大洋循环会极大地减弱。自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我们开始观察到由于来自Nordic海的流量减少,北大西洋北部的海水不断淡化(Hansen等,2001;Dickson等,2002)。 相似文献
56.
57.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估算,中国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冰川面积约为50×104 km2,是现代的8.4倍. 基于平衡线处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气温(6-8月)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的中国西部(105° E以西)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分布图与现代的相似. 在青藏高原内部与西北部,平衡线下降值在500 m以内,小的仅为200~300 m;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下降值约800 m,最大可达1 000~1 200 m. 天山与阿尔泰山平衡线下降值均在500 m左右. 中国东部(105° E以东)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仅有数处中高山地,如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山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地形,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下降800~900 m,大于青藏高原、天山与阿尔泰山地区的下降值. 根据中国东部末次冰期的平衡线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资料,海拔2 000 m以下的中低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都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地势条件. 相似文献
58.
与“地球只形成一次”不同,大冰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且仅在最近约600Ma才出现。大冰期的成因得不到解决,应当反省研究思路。前人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大冰期现象。只有认识地质现象,理解地质作用,才能解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9.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初步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中段古冰川类型主要为山麓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晚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4次冰川作用,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为(192±51)~(207±45)ka;末次冰期中期(MIS 3),年代为(55±8)~(54±9)ka;末次冰盛期(MIS 2),年代为(25±1)~(38±6)ka,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