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7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41.
“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地震”,班那吉著.1957年3月印度科学促进会出版.共64页,价3卢比.本书刊印了班那吉教授在1953年所做的三个演讲:(1)造山运动所产生的应变;喜马拉雅山的重量对于地壳的影响;(2)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地震;浅震源和深震源;过去的地震和它们的分布、频率及能量;(3)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地震来源;将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2.
论造山运动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造山运动是指会聚板块边缘岩石圈构造加厚形成山带的过程,对其时间特征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造山带变形构造研究表明,逆冲断裂是控制造山带发展、演化的主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扩展的方向性、序次性和长期性使笔者确信,造山运动是一个延续可达几十百万年的长期、分阶段的发展过程。造山运动发展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逆冲断裂带的转换和变形速率的变化。角度不整合形成机制和空间转换规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认识。“长期性”和“阶段性”是造山运动时间特征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前陆盆地是研究造山运动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3.
季.  AB 陈保华 《内陆地震》1997,11(3):258-264
认识造山带及其构造的成因本质对研究地震分布规律非常重要。列出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造山带分类。作者综合地槽说和板块构造说,提出了造山带分类类型。认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震活动造山带系属地台后的远程碰撞型,中亚造山带是在切向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阐述了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地貌构造和地震活动。不对称山脉是该区造山带构造的重要特征。地台后的远程碰撞造山带的最新构造特征,既可解释地震构造反常现象,又可确定地震活动规律,这些规律可用于判断孕震带和评定地震潜在区。  相似文献   
144.
145.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花岗岩基凝固,遂与核心合并,成一较大陆地。迨至中生代,太平洋底继续下沉,深处物质复受挤压向大陆流动,遂有燕山运动及花岗岩侵入区,分布於古生代花岗岩区外围,东亚大陆因即形成。新生代时,因太平洋底继续下沉,复有造山运动与岩将侵入带出现旅中生代大陆之外。至於大陆地表向南弧形,或由地壳深处向大陆流动时地表发生之反动力所造成。安南似属于另一单位,其东南可能为一前寒武纪之古大陆,因印度洋底下沉,遂有古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之侵入。  相似文献   
146.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50,15(Z2):135-156
一泛论造山运动和中国中生代造山运动研究造山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地质构造问题,乃是地质构造,和地史学一个接合性的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构造现象,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构造发生的时期。章鸿钊先生论震旦运动曾一再提到此点。要讲到构造现象,不能不把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清楚的分开。火山喷发是造陆运动时期的现象,而不算着造山运动,现时活动的火山很多,但今天并非一个造山时期。由於砾岩只能证明是造陆运动的结果,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47.
中国中生代末期之造山运动发生于白垩纪之末或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并非如翁文灏氏所说燕山乙墓发生于上下白垩纪之间,此期运动我们称之为四川运动,其时期与北美之拉惹米运动相当。四川运动之强烈程度难各地互有差异,但分布则最广泛,遍及各省。四川运动在四川省表现最为强烈,在云南、西康、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察哈尔、热河等省都县最重要的造山运勤,台湾省之始新统前造山运动尚不能定其确期,可能亦是这一幕,在其他各省,虽有时不是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但其影响则都曾见到。  相似文献   
148.
论贵州喜山期的构造运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秦守荣  刘爱民 《贵州地质》1998,15(2):105-114
贵州的喜山旋回可分为两个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第二亚旋回为新第三纪至第四纪。第一亚旋回末期的造山和运动称为喜山运动。第二亚旋回的地壳运动主要是间歇性隆升,是形成现今地貌及水文网络的重要因素,称为新构造运行。喜山运动是晚元古代以来波及面最言语物造山运动,经此之后,贵州地质构造才真正定型。受地壳表层结构控制,在宏观上,贵州喜山期构造变形可划分为三个区,各区变形组合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制约。认为中国华北克拉通化时间较晚,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显生宙又遭受多次板块运动的叠加改造,有利于前寒武纪金矿的形成和保存。显生宙以来在中国古陆块周边发生了四次大的板块碰撞或俯冲造山运动,即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海西期造山运动;昆仑-祁连-秦岭地区的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西南地区印支-喜山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豫西-鄂西=  相似文献   
150.
东北巴西大部分属于博尔博雷玛省(Borborema)。全省可划分三个构造域,在克拉通化期间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热事件:2600Ma(太古宙)、2000Ma(古元古或外亚马孙)和700Ma到550Ma的巴西利亚事件。主老的太古宙片麻岩构造窗分布较广泛,它主要是由高级再造的灰色片麻岩组成,受剪切带所限,多形成穹窿或半穹窿状。元古宙地层大多出露在太古宙基底之间的片岩带区。晚元古巴西利亚运动期间,博尔博雷玛地区发育了一个复杂的大陆尺度韧性走滑剪切网络。它们是泛非-巴西利亚造山运动期间发育的地壳规模超大陆网络的一部分,其形成可能与周围主要克拉通的相对位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