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89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56篇
地球物理   282篇
地质学   2543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贵州麻江蓝莓种植区基岩-土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航 《地质与勘探》2020,56(6):1183-1191
本文对麻江蓝莓核心产区种植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选取与蓝莓生长关系密切的K、Ca、Na、Mg、Fe、Al、Mn、Mo、Co、V、Se、Cr、Cu、Zn十四种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受植物根系、外援施肥、自然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及母岩等多种因素影响。黏粒含量高的土壤剖面元素移动性较差,含量变化程度小。Se在垂直方向上的含量变化规律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其他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与母岩风化和淋溶作用等因素有关。基岩产状影响土壤元素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产状平缓的剖面各元素在下层累积较高,而基岩产状倾斜的剖面底层土壤元素随水流失,元素含量最高值大多都出现在次底层。剖面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自然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及母岩等因素有关,耕作层土壤元素主要受植物根系和外援施肥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安徽南部地区金矿控矿条件及其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金矿床(点)主要集中于其南部地区,金多以共生或伴生形式产在铜、铁、硫矿床中,中大型金矿床少,独立的岩金矿更少。前人对安徽南部地区开展了大量针对铜、铁、硫等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成因上的研究,而对独立的岩金矿床则鲜有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区独立岩金矿床金成矿地质背景介绍,对区内铜陵朝山、铜陵杨冲里、南陵吕山、池州抛刀岭、休宁天井山等代表性金矿床特征总结归类,对与金成矿相关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控矿条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同时对区域金矿床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征进行了探讨归纳,从而将安徽南部地区独立金矿床大致划分为五种成因类型,并指出该区金成矿主体发生在燕山早期,受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和俯冲后拉张双重作用影响,同时金成矿主要与早期俯冲阶段有关,晚期则叠加了少量金及多金属矿种,是燕山期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大爆发事件具体体现和响应。含金流体主要富集在由晋宁期基底基础上演化而来断裂构造中或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大致具有北东向、北东东向集中展布的特征。通过上述工作,以期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与金矿床相关的野外地质工作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进而为该地区金矿取得找矿突破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在中国, 早寒武世早期重晶石矿床主要展布于扬子地台北缘秦岭—大巴山一带及扬子地台东南缘湘黔地区, 而黔东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就达到了2亿多吨, 是全国, 乃至世界上所罕见的超大型重晶石矿床。近年来, 于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北西翼亦发现了赋存于同一层位的云洞重晶石矿床, 但二者的成矿特征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对比了含矿较差的云洞重晶石矿床与高品位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的含矿岩系、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缺氧程度、热水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矿床地质和有机质、硫同位素特征, 提出成矿作用与生物活动和同期海底热液活动关系密切, 矿床中SO2– 4来源于海水硫酸盐, Ba2+来自海水和海底热液。大河边地区与云洞地区相比, 水位更浅, 氧逸度更高, 硫酸盐还原程度更弱, 剩余硫酸盐的浓度更高, 从而导致云洞重晶石矿床表现出较大河边重晶石矿床成矿性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4.
联合古陆(Pangea)大陆边缘及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广大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出现大规模硅质富集事件, 被称之为“全球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黔北遵义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转换时期成硅事件为该事件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白泥塘层”层状炭硅质灰岩、层状硅质岩和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三种不同类型硅质富集岩石。遵义地区硅质来源的研究能够深入认识全球性“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 同时为研究该时期遵义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对遵义锰矿成矿作用也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硅同位素的协同指示意义对硅质来源进行厘定, 并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归纳总结, 在研究区建立系统完整的硅质富集沉积体系。实验测试结果显示: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中δ30Si值介于–0.09 ~ –0.67之间, 层状硅质岩中δ30Si值介于0.03~1.47之间。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形成于深水盆地缺氧还原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中心位于热液喷口的附近, 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硅质输入影响显著。层状硅质岩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远离热液喷口, 热液沿构造裂隙通道经过了一定的迁移距离, 与茅口组浅海台地相正常沉积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发生交代作用, 从而形成硅质岩; 硅质条带或结核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过程中有陆源硅质的输入, 由长时间多期次的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带来的硅质迁移至盆地外围浅海台地形成。  相似文献   
995.
贵州龙里地区发育早石炭世杜内期“丰源层”铝土矿。通过收集龙里地区地质钻孔资料,结合实测剖面和踏勘地质点资料,统计含铝岩系厚度、矿体厚度、品位、铝硅比数据,利用Surfer8.0成图软件,采用微地貌编图的方法,还原早石炭世杜内期含铝岩系古地貌,发现本区古喀斯特岩溶洼地2处,丰源层铝土矿产于水场—比孟—草原—高坡一带的古喀斯特岩溶洼地中。微地貌进一步研究表明,品位较高的碎屑状、豆鲕状铝土矿位于古喀斯特岩溶洼地的中心部位,品位较低的致密状铝土矿则分布于其中心和边缘。本区古地理研究表明,龙里地区早石炭世杜内期丰源层铝土矿的含矿岩系形成环境为海陆交互相,由北至南依次为发育陆相、古喀斯特岩溶洼地相和海相,古喀斯特岩溶洼相为丰源层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就位场所。  相似文献   
996.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4):1145-1161
The Budunhua Cu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Tuquan ore-concentrated area of the southern Great Xing'an Range,NE China.This deposit includes the southern Jinjiling and northern Kongqueshan ore blocks,separated by the Budunhua granitic pluton.Cu mineralization occurs mainly as stockworks or veins in the outer contact zone between tonalite porphyry and Permian metasandstone.The ore-form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volving stage Ⅰ quartz-pyrite-arsenopyrite;stage Ⅱ quartz-pyrite-chalcopyrite-pyrrhotite;stage Ⅲ quartz--polynetallic sulfides;and stage IV quartz-calcite.Three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s(FI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Budunhua deposit:liquid-rich two-phase aqueous FIs(L-type),vapour-rich aqueous FIs(V-type),and daughter mineral-bearing multi-phase FIs(S-type).Quartz of stages Ⅰ-Ⅲ contains all types of FIs,whereas only L-type FIs are evident in stage Ⅳ veins.The coexisting V-and S-type FIs of stages Ⅰ-Ⅲ have simila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but contrasting salinities,which indicates that fluid boiling occurred.The FIs of stages Ⅰ,Ⅱ,Ⅲ,and Ⅳyiel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265-396℃,245-350℃,200-300℃,and 90-228℃ with salinities of3.4-44.3 wt.%,2.9-40.2 wt.%,1.4-38.2 wt.%,and 0.9-9.2 wt.% NaCl eqv.,respectively.Ore-forming fluids of the Budunhua deposit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temperatures,moderate salinities,and relatively oxidizing conditions typical of an H_2 O-NaCl fluid system.Mineralization in the Budunhua deposit occurred at a depth of0.3-1.5 km,with fluid boiling and mixing likely being responsible for ore precipitation.C-H-O-S-Pb isotope studies indicate a predominantly magmatic origin for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aterials.LA-ICP-MS zircon U-Pb analyses indicate that ore-forming tonalite porphyry and post-ore dioritic porphyrite were formed at 151.1±1.1 Ma and 129.9±1.9 Ma,respectively.Geochemical data imply that the primary magma of the tonalite porphyry formed through partial melting of Neoproterozoic lower crust.On the basis of available evidence,we suggest that the Budunhua deposit is a porphyry ore system that is spatially,temporally,and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onalite porphyry and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 extensional setting following closure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  相似文献   
997.
前人在南羌塘达卓玛地区零星发现了一些地表油气显示并采集了少量的烃源岩进行分析,但勘查程度总体较低,未开展系统的生、储、盖研究。结合前人资料,通过野外石油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对比研究等手段,对南羌塘盆地达卓玛地区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等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阿堵拉组泥岩、页岩为好烃源岩,色哇组泥岩、粉砂质泥岩为差—中等烃源岩,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发育差烃源岩; 储集岩主要为阿堵拉组砂岩和布曲组白云岩; 盖层有泥质岩、灰岩和石膏,以Ⅰ、Ⅱ类盖层为主。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大量地表油气显示,盆地经历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的过程,具有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成藏的油气地质条件。建议在油气存储条件良好的达卓玛背斜布置钻井,进一步开展深部研究,力争实现该地区油气突破。  相似文献   
998.
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信息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为了解黔南紫云地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采用基于钻孔岩心的非弹性应变恢复(ASR)地应力测量方法,获取了紫云地区2877~2985 m石炭系打屋坝组地层的地应力信息,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油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1)黔南紫云地区近3 km处石炭纪地层现今地应力状态表现为以垂向应力为主的应力环境,测点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SN向。(2)紫云地区近3 km处岩心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燕山早期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大致相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次生油气藏的改造程度较小,有利于黔南坳陷内部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999.
1000.
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验模分解方法分析了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平均温度在1976-1986年以平均每年0.124 ℃的速度下降,而在1987-1998年以每年0.144 ℃的速度上升.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年代际时间尺度分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