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2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123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12篇
地球物理   498篇
地质学   2845篇
海洋学   28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77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基于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统计降尺度模型提供的多元线性回归和岭回归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采用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MPI-ESM-LR输出的预报因子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秦岭山地周边1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评估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在秦岭山地的适用性及预估秦岭山地未来3个时期(2006-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内,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且多元线性回归的模拟效果优于岭回归。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的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增幅随辐射强迫增加而增大。降水方面,21世纪未来3个时期降水均呈不明显减少趋势,但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综合考虑两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在秦岭山地对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效果和情景预估结果,认为多元线性回归降尺度方法更适用于秦岭山地气候变化的降尺度预估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宋斌  邓旺秋  张明  李泰辉 《热带地理》2018,38(3):312-320
文章介绍了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列举了37种以南岭为模式产地的大型真菌物种的拉丁学名、中文学名和生境及分布,对部分错误鉴定或存疑种类进行了注释,对南岭大型真菌优势科属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并对南岭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加强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生态系统稳定、区域环境安全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3.
Glaci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resh-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SCGI), primarily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the Qilian Mountains had 2684 glaciers covering an area of 1597.81±70.30 km2 and an ice volume of ~84.48 km3 from 2005 to 2010. While most glaciers are small (85.66% are <1.0 km2), some larger ones (12.74% in the range 1.0–5.0 km2) cover 42.44% of the total glacier area. The Laohugou Glacier No.12 (20.42 km2) located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Daxue Range is the only glacier >20 km2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Median glacier elevation was 4972.7 m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 Glacier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re distributed i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which have 1492 glaciers (760.96 km2) and 1192 glaciers (836.85 km2), respectively. The Shule River basin contains the most glaciers in both area and volume. However, the Heihe River,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river in China, has the minimum average glacier area. A comparison of glaciers from the SCGI and revised glacier inventory based on topographic maps and aerial photos taken from 1956 to 1983 indicate that all glaciers have reced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mountain and plateau areas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past half-century, the area and volume of glaciers decreased by 420.81 km2 (–20.88%) and 21.63 km3 (–20.26%), respectively. Glaciers with areas <1.0 km2 decreased the most in number and area recession. Due to glacier shrinkage, glaciers below 4000 m completely disappeared. Glacier chang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presented a clear longitudinal zonality, i.e., the glaciers rapidly shrank in the east but slowly in the central-west. The primary cause of glacier recession was warming temperatures, which was slightly mitigated with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上、中、下扬子区121个地表及钻井剖面烃源岩的密集扫描取样和地化分析,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厚度及有机质丰度的纵横向分布,明确了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以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为最好,横向上以上扬子区为最好,其次为下扬子区;确定了五个烃源岩发育区。明确了海相烃源岩以泥岩为主,碳酸盐岩烃源岩只出现在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实测最大厚度为150m,从而表明中国南方不存在上千米厚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对四套海相烃源岩的厚度问题、层位问题、原始生烃潜量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鉴别问题等提出了认识。  相似文献   
995.
太行山区的一些太古宙地层问题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论文对笔者所做狭义阜平群地层年龄的报道所做评论与实际不符,而其厘定地层生成年龄或为Sm-Nd等时值,但却是违背了所需具备的前提条件;或属侵入该群的岩体年龄;或为同侵入体年龄吻合的变质年龄。所述湾子群的碎屑锆石年龄等也为高级变质作用中H2O流体改造的再次均一化值;在空间分布上的亲缘关系也远大于新太古代五台群,并非所倾向的古元古代。赞皇群中部的原红鹤组被分离为古元古代官都群的依据与实际不符,解释有误。所称狭义阜平群最老层位索家庄组的命名地点实为花岗质侵入体所占据,所含麻粒岩为从北区移植至此。《中国地层典》所建阜平群的全部层序己被1/5万区调所改变。  相似文献   
996.
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泌阳春水及其附近的黄山、祖师顶和角子山三个花岗岩体主要侵位于汝阳群和新元古代花岗岩中,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三个岩体的主体岩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132.8±0.8Ma、131.9±1.1 Ma和120.9±0.8Ma,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三个岩体的岩性虽有差异,但主体岩性均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为微斜条纹长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三个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高钾、贫Mg、贫Ca、高碱度率、高FeO~*/MgO比,和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Ta、Zr、Hf以及总体亏损不相容元素Ba、P、Sr、Ti和Nb等特征。SiO_2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宽,K_2O/Na_2O比较高,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在1.023~1.094之间,属弱过铝质,MgO和CaO含量较低。微量(包括稀土)元素特征总体相似,∑REE含量总体较低,LREE相对HREE元素富集,具弱-中等负铕异常,(La/Yb)_N比9.32~42.43,Ga/Al(10~4Ga/Al)比、Nb/Ta比、Rb/Nb比均与A型花岗岩的类似;t_(2DM)约为2.0Ga,ε_(Nd)(t)值在- 12.4~-13.5之间,与秦岭群负片麻岩的相似,(~(87)Sr/~(86)Sr)_i初始比值在0.70648~0.70823之间,表明物源来源于壳源。综合分析表明,三个岩体的花岗岩均为壳源铝质A2型(PA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早期俯冲进入华北克拉通南缘下部地壳中的北秦岭古老基底秦岭群负片麻岩的部分熔融以及分异作用,源岩熔融的热量主要由拆沉作用诱发的软流圈上涌物质的底侵作用提供。黄山、祖师顶和角子山三个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97.
大兴安岭北端的龙沟河、二十一站等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与斑岩型铜金矿化关系密切。这些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橄榄玄粗岩系列。其SiO_2含量介于61.37%~66.59%,Al_2O_3含量为15.35%~17.06%,MgO含量介于2.02%~3.47%,Mg~#指数高达44~59。(La/Yb)N介于16.85~81.73之间,δEu介于0.68~0.93,给出强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埃达克岩的特征一致。Ba、Sr和LREE强烈富集, Nb和Ta强亏损,Rb和Ti弱亏损;岩石Yb含量介于0.31~1.32μg/g,Y含量介于4.32~12.07μg/g,贫Yb低Y特征显著; Sr/Y介于67.74~220.60,高Sr低Y特征清楚。上述特征也与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分别于古生代末期和二叠纪-中侏罗世闭合,因此,所研究的埃达克岩应形成于中朝-蒙古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是碰撞造山带加厚下地壳拆沉-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8.
分布于东昆仑南缘的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系一套由砾岩、砂岩、页岩和鲕粒灰岩等浅海相和河流相沉积物构成的弧前盆地沉积组合.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古水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侧的岛弧带,同时南侧的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也为其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岩石、变质岩和硅质岩.  相似文献   
999.
小兴安岭东南端晚石炭世大岭环斑花岗岩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兴安岭东南端的鹤岗—伊春市交界处大岭一带的晚石炭世弱片麻状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发育环斑结构长石,多以呈自形宽板状或宽板柱状的碱性长石内核和斜长石外薄壳组成,少量为不发育斜长石外壳的卵球状、球状,大小为1.5 ̄3.5cm,其特征与典型的环斑结构在岩相学上是相同的。另外岩体中普遍发育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与环斑钾长石在时空上紧密相伴;包体具典型的岩浆结构及针状磷灰石,含寄主岩的钾长石、石英巨晶;包体形态多呈浑圆的外形,显示出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与寄主岩常呈明显的接触关系,有时呈过渡状、雾迷状;以上充分说明了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MME)。通过对岩体地质、环斑结构钾长石似斑晶、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等特征及岩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岭环斑花岗岩岩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产于造山环境,其形成时代、产出构造背景均不同于典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00.
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2008,82(3):308-315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末期云开地区NW向剪切变形,武夷山地区ESE向剪切变形;②中生代早期云开、肇庆地区NE向逆冲推覆作用;③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地区的脆性构造变形.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其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这些认识有助于今后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