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8篇
  免费   1207篇
  国内免费   2065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387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7303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178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511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516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山东省临邑县临盘镇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里村发生地裂冒喷水油灾害:对此次灾害研究认为,灾害发生前地应力已有明显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油田开发难以直接引发断层的活动。因此,地裂冒喷水、油灾害是因活动性断昙——临邑断层在局部薄弱部位活动而引起的,断层活动使地下流体顺断层涌出地表,是自然地质灾害。灾害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面不均衡沉降耦合使得地下应力布不均习,导致在断层的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引发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已使得地下不均衡应力得以释放,近期内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2.
2004年印度洋海啸印尼亚齐省灾情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年12月底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印度洋沿岸的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家先后遭受强烈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是遭受海啸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评估海啸灾害造成的严重影响,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2005-01-07英国DMC小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收集到的该地区灾前(2001年)LandsatETM 遥感影像,对亚齐省进行了监测和快速评估。监测结果表明距离震中位置较近的亚齐省苏门答腊岛西海岸遭受影响较严重,亚齐省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由于距离震中位置较近遭受严重影响,而苏门答腊岛东海岸则影响较轻,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市附近。经统计,整个亚齐省遭受海啸严重影响的地区面积约为483km2,其中城市建成区受淹面积约为26·2km2,乡村(镇)地区受淹面积约为430·5km2。文章的最后还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海啸灾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因海啸而受淹地区高程低于20m。  相似文献   
73.
福建福安下白石特大桥海上岩土勘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魁 《福建地质》2002,21(1):35-41
下白石特大桥是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福鼎至宁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项控制性工程 ,是交通部指定的三阶段设计工程 ,桥长 110 5 m,主跨采用 2× 2 6 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位位于白马河入海口处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通过采用地表大面积的综合地质调查、海上地震映像物探以及海上钻探、原位测试、岩土测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岩土勘察方法 ,确保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 ,其结果切实可行 ,为后期施工单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岭生物群是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关岭地区瓦窑组中发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群 ,其中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 Equisetites cf.arenaceus(Jaeger) Bronn.、Ctenozamitessarrani Zeiller。依据植物化石 C.sarrani常见于晚三叠世和 E.cf.arenaceus系似木贼属中较古老的类型 ,指出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系海相沉积 ,其中的植物化石无疑为异地埋藏 ,但从化石通常保存尚好来看 ,估计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 ,它们可能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被河流带到较平静的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此外 ,从该组植物茎干化石具清楚的年轮分析 ,推测卡尼期时 ,贵州关岭一带为非热带雨林地区 ,一年中气候不是四季如一 ,而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5.
论卡以头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文提供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后 ,本文作者认为该论点缺乏证据 ,不能成立 ;将陆相的威宁哲觉剖面代替标准地点宣威羊场的过渡相剖面作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76.
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湘东北中生代发育以辉绿岩类和煌斑岩类为代表的基性岩脉,属陆内拉斑玄武岩系,部分煌斑岩属于碱性系列。岩石富集LREE,δEu负异常不明显,其形成主要受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制约。煌斑岩类微量元素总体上具有洋岛玄武岩(OIB)岩浆源区特征,富集Nd、P、Cs而K、Rb、Sr、U、Th等富集程度不明显,Ta、Nb略有富集。辉绿岩类表现出Ta、Nb、Ti亏损,但LILE并不富集,反映地壳混染程度的增强。基性岩脉形成于陆内拉张带的构造环境,岩浆活动未受到中生代大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基性岩脉在时、空及物质组成上与湘东南玄武质岩石基本一致,属于整个湘东南岩石圈拉张-减薄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7.
四川沐川县民主-太平-带含钼砂岩为一新矿化类型——沉积砂岩型铼钼(锇)矿点。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微-细晶鳞片状含钼矿物为晶质辉钼矿;高精度质谱分析发现辉钼矿中分散元素Re和铂族元素Os含量很高,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高精度Re-Os同位素测年证明辉钼矿形成年龄与含矿的中生代红物学和矿床学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79.
苏皖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演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江苏南京孔山和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碳酸盐岩C、O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苏皖地区石炭系δ^13C,δ^18O记录是以4个同位素演化阶段为特征,前3个同位素演化阶段与同时代的北美石炭纪相似,仅仅是内部演化特征略有不同,这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环境的不同变化。在金陵组下部、和州组下部、黄龙组中下部和船山组层段,δ^13C表现出明显的正漂移,这可能是受植物和生物量增长、有机碳储藏量增加所引起的。δ^18O记录总体上与δ^13C值呈相似的变化趋势。δ^18O增加记录了气候变冷和冰川作用的结果。δ^18O负漂移与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是一致的。在浅水潮坪环境,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使δ^13C和δ^18O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0.
The composition of quartz inclusions and trace elements in ore indicate that gold-bearing fluid in the Xiadian gold deposit,Shandong Province,stemmed from both mantle and magma,belonging to a composite origin.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experimental studies,gold-bearing fluid initiative localiz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ing environment of ore-host rocks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composite fluid extracted gold from rocks because of its expanding and injecting forces and injecting forces and flew through ore-conducive structures,leading to the breakup of rocks.The generation of ore-host fault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gold-bearing fluid occurred almost simultaneously.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ld ore veins and basic-ultrabasic vein rocks and intermediate vein rock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ld ore veins and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migration of ore fl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