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7篇 |
免费 | 845篇 |
国内免费 | 20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1021篇 |
地球物理 | 714篇 |
地质学 | 2908篇 |
海洋学 | 2243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211篇 |
自然地理 | 5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257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237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246篇 |
2017年 | 277篇 |
2016年 | 290篇 |
2015年 | 258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406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14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356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343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285篇 |
2003年 | 243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4年5月10日08时左右,在广东阳江市附近有分散对流单体出现并发展合并形成为尺度约200 km的准静止东西向线状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持续近16 h,造成广东阳江以东至珠江入海口以西沿海强降水。通过实况分析、WRF-ARW(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模式模拟及地形敏感试验发现,在有利的大尺度水汽热力条件背景下,特殊的中尺度动力热力结构与云雾山地形的持续相互作用是该MCS触发和维持机制的关键因素。在大气低层出现的SLLJ(Super-low Level Jet)构成了向北输送的暖湿气流“通道”,增强了云雾山南侧上干冷与下暖湿的大气对流不稳定层结,使得暖湿空气在云雾山地形的阻挡作用下被强迫抬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气块的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被触发释放,在云雾山附近生成分散的对流单体,配合中层偏西引导气流的作用,对流单体向东移动发展。由于以上大气中尺度动力热力结构特征的持续维持,配合云雾山地形抬升作用,在此后的十余小时内,云雾山附近不断触发新对流单体,在中层引导气流作用下向东移动的同时,持续的SLLJ为对流的发展供给大气不稳定能量使得对流单体逐渐发展合并,以此往复,形成了西端位于云雾山附近的准东西向线状MCS并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992.
993.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 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 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 究其原因, 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 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 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 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 如北部陆架上的珠江口盆地的热流值在5 3~ 87mW /m2之间, 平均6 7mW /m2, 而南海南部大曾母盆地平均热流值达97mW /m2, 最大值达130mW /m2, 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 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 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 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 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 同时, 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 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 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大型油气田较少, 中小型油气田较多.这就是为什么南海南部边缘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的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994.
995.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相似文献
996.
华南地区干旱气候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华南地区15个站近50年的年(季、月)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干旱年景进行分析,并做气候预测。采用极差法计算各站点年雨量的临界值,评定严重干旱年和一般干旱年。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年雨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1961~2003年间,平均4.3年有一个干旱年,14.3年有一个严重干旱年。介绍了几种实际预报中用到的旱涝预测方法:指数曲线方程预报方法、时间序列多周期特征值叠加预报法、综合气候预测方法、最优遥相关分析预报方法。对华南地区未来10年总的旱涝趋势的预测结论是:2005年雨量偏多,2006~2008年偏旱为主,2009~2012年是多雨期。 相似文献
997.
卡里马塔海峡水体交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ur trawl-resistant bottom mounts, with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 embedded, were deployed in the Karimata Strait from November 2008 to June 2015 as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Indonesian Seas Transport/Exchange and Impact on Seasonal Fish Migration(SITE) Program, to estimate the volume and property transpor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onesian seas via the strait. The observed current data reveal that the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Karimata Strait exhibit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The winteraveraged(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transport is –1.99 Sv(1 Sv=1×10~6 m~3/s), while in the boreal summer(from June to August), the average transport is 0.69 Sv. Moreover, the average transport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2014 is –0.74 Sv(the positive/negative value indicates northward/southward transport). May and September are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May, the currents in the Karimata Strait turn northward,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l monsoon. In September, the southeasterly trade wind is still present over the strait, driving surface water northward, whereas the bottom flow reverses direction,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the strait from north to south. 相似文献
998.
Preliminary study on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Shijie Wang Hongbing Ji Ziyuan Ouyang Dequan Zhou Leping Zhen Tingyu Li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1999,42(6):572-581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rea of carbonate rock in the world. The origin of the soils over the bedrock
carbonate rock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Here further exploration is made by taking five soil profiles as examples,
which are developed over the bedrock dolomitite and limestone and morphologically located in upland in karst terrain in the
central, west and north Guizhou as well as west Hunan, and proved to be the weathering profiles of carbonate rock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cid-dissolved extraction experiment of bedrock, mineralogy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Field, mineralogical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for carbonate roc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are important pedogenetic mechanisms for soil resources in
karst area,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 of soils widely overlying bedrock carbonate rocks in South
China.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8330003) and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ject (Grant No. 95pre-39).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经历了拉张、张裂到海底扩张的演化过程,是水平拉张和地幔上涌共同作用下的被动扩张结构。以南海中央海盆的地质构造为背景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对具有先存薄弱带情况下岩石圈在水平拉张力和上涌力共同作用下的减薄扩张情况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岩石圈在受到拉张作用时,薄弱带和断层的存在会使该区域发生应力集中,优先减薄破坏;(2)岩石圈在单纯的拉张力条件下很难发生破坏,如果同时施加一个较小地幔上涌力反而能引起较大的变形,说明地幔上涌力在海盆扩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由于下地壳的流变性,下地壳比上地壳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减薄,而且下地壳的流变特性比薄弱带的存在更有助于海盆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