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96篇
地质学   1626篇
海洋学   18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通过圆盘沙堆以及斜坡堆积物理模拟试验,解释其崩滑的动力学机制.发现溜砂坡堆积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临界过程,整个坡体是一个广延耗散动力学系统.从颗粒级配的角度探究其对散粒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刘亚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37-644
[摘 要] 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区块的构造、生储盖、圈闭和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 区块的成藏主控因素,明确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发现区块的油气成藏具有构造复杂、烃源岩优 越、储集层丰富、盖层良好和圈闭多样的特征。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西部下部地层( LTAF 和UTAF 组)为主,东部上部地层(Gumai 组)为主,下油上气的规律。分析认为区块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 集层和断裂的控制。对于区块下一步的勘探,西部地区应以寻找剩余的断层相关圈闭为主;东部地区应 以寻找远离断层的背斜圈闭为主,同时岩性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994.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成生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处在南海东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其区域背景及油气地质条件复杂。该区不仅具有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的基本特征,亦具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盆地不同区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故具有明显的"北油南气"分布规律及纵向上多种资源叠置共生与复合的特点:北部裂陷带及东沙隆起浅水区,处于减薄的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陆缘一侧,其古近系断陷规模及半地堑洼陷沉积充填规模均比相邻的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小,且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在油窗范围,以产大量石油为主伴有少量油型气,构成了以文昌、恩平、西江、惠州及陆丰油田群和流花油田群为主的北部浅水油气富集区。该区具有上渐新统三角洲砂岩及中新统礁灰岩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南部裂陷带及南部隆起周缘深水区,以邻近深水区的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中小气田群和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LW3-1、LH34-2及LH29-1等天然气藏为代表,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但亦具石油及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深水油气富集区。由于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处在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洋壳一侧,地壳薄而裂陷深、断陷规模大,其与北部浅水区相比多了一套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该区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偏高,烃源岩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以产大量天然气及少量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具有上渐新统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和中新统深水扇混源型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油气纵向分布具有深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生物气与深部常规油气共生叠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首次对瓮安玉华灯影组富沥青层段进行了描述,明确为瓮安古油藏储集层之一。储集层发育于灯影组中段,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及溶蚀孔洞,为中—高孔高渗的优质储集层。并通过对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等进行系统对比,认为该沥青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_1n)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6.
牟军  王安华  黄道光 《贵州地质》2014,31(2):99-104
本文通过对松桃—印江地区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的岩石组合特征分析,阐述了含锰岩系"三个微相"的划分方案,认为杨立掌、大塘坡、大屋、黑水溪等锰矿聚集区属盆地中心微相,其周围附近属盆地外围微相,距盆地较远地带属水下隆起带微相。依据盆地中心与水下隆起带的位置关系、盆地中心之间的间距、控矿构造等分析,认为乌罗司—望秀—石门坎一带极有可能存在一个较大的聚锰盆地。  相似文献   
997.
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密油气是世界上近20年来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前人对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致密储层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致密储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充注、运移和聚集机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具体体现为油气由烃源岩向致密储层的充注机理、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运移的渗流机理以及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的赋存和聚集(滞留)机理3个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这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8.
单中强 《江苏地质》2014,38(1):30-33
对D区块盐下层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盐下发育的滨岸—海相页岩和碳酸盐岩为盐下层系的烃源岩,盐下发育2套储集岩体系,下二叠统孔谷阶厚层盐岩为盐下层系油气的区域性盖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套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低幅度的背斜构造为主。对盐下有利目标进行构造解释,落实局部构造8个,总圈闭面积450 km2,资源量8.6×108t,显示了D区块盐下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
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
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
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 Ma) 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
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 烃类充注
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
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相似文献   
1000.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斜坡油气运聚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琼东南盆地宝岛北斜坡近几年的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已钻遇主要目的储层的定量颗粒荧光等
实验分析,结合油气地化特征、断层活动规律等,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宝岛北斜坡主要目的
层三亚组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该储层普遍含气,油气藏形成时间晚,储层颗粒表面
吸附烃类普遍较高,颗粒内烃类含量非常低;而靠近凹陷的深层陵水组油气藏形成时间早,但后期遭受破坏,储层颗粒表
面吸附烃类普遍较低,颗粒内烃类含量较高;宝岛凹陷生成油气向北运移能力有限,主要向靠近凹陷的宝岛B区供烃,对
松涛凸起以北的宝岛A区油气贡献小;宝岛A区油气主要为其下覆渐新统海相烃源岩所生油气,通过广泛发育的断层垂向
运移而形成的,成藏时间晚,油气性质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