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7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1450篇
测绘学   442篇
大气科学   245篇
地球物理   1427篇
地质学   3148篇
海洋学   633篇
天文学   936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38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21.
曾建刚  苗放  陈建华 《地理空间信息》2010,8(2):118-120,123
针对空间信息网络服务在现有C/S、B/S模式下客户端功能的不足和空间数据服务需求,采用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G/S模式,即地学浏览器/空间信息服务器模式,并对其可视化客户端G端地学浏览器(Geo-Browser)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利用Google Earth COM API组件开发技术,在国际标准KML支持下,对地学浏览器进行详细设计和实例验证,得出G/S模式下的地学浏览器在海量空间信息处理和三维展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2.
基于Google Earth的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将天气过程中的雷电、红外云图、MICAPS高空图以及TMPA降水资料,通过编写KML/KMZ文件,建立了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平台的建立,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动态地再现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此平台将有利于灾害性天气成灾过程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3.
在Google Earth平台上的虚拟社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肖  彭璇  高宇 《地理空间信息》2010,8(4):127-129
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GIS中的应用,并采用Google Earth作为平台,利用已有数据资料进行虚拟社区的构建,并借助Google Earth进行发布,初步实现了相关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地理信息的结合。  相似文献   
924.
论述了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开发公众地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并讨论了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数据内容、功能框架、网络体系、服务对象上的不同,以广州市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数据内容、功能框架和系统特色,该平台对其他城市开发类似的公众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25.
We start with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cluster space is limited by an ellipsoid with a semiprincipal axis directed to the observer and that the star density inside of concentric ellipsodal layers remains constant, although varying from layer to layer. It results that the mean star mas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luster is 0.59 Sun masses smaller than that at the center.  相似文献   
926.
介绍了复合载体夯扩桩加固机理、技术特点、适用条件及工艺要求。通过介绍邳州地区地层特点,分析了复合载体夯扩桩技术在邳州地区的应用情况并对工程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27.
提出一种基于凝聚层次法和模糊C均值法的混合聚类法,用于对岩体结构面的优势组划分。该方法将结构面投放到在单位球面上,并使用欧式距离作为极点的相似性度量准则。先剔除结构面数据中的孤值产状,然后用凝聚层次法得到初步聚类结果,并将其作为FCM法的初始聚类中心,最后用FCM法划分优势组。通对人工生成产状样本的分组,验证了该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大藤峡坝址区实测的结构面数据的划分。在实测数据中寻找到两个孤值产状,成功将大藤峡D1y^1-3地层岩体结构面划分为两组,得到了符合实际的分组结果。  相似文献   
928.
孔隙网络控制着土体渗流、排水固结与基质吸力等重要工程性质。本文介绍了多孔介质孔隙网络最大球建模基本原理与算法。以显微CT扫描振捣干法生成的南京粉砂试样为例,采用最大球算法建立了试样三维重构模型表征单元体(REV)的空间孔隙网络球棍模型,计算得到了样品REV尺度的孔隙网络参数,统计发现,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孔隙配位数、孔隙截面形状因子、喉道截面形状因子与喉道长度等孔隙参数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孔隙体积近似服从衰减型指数分布。孔隙与喉道半径分别分布在100μm与65μm以内,两者数学期望分别为40. 0μm与18. 0μm;配位数分布在25以内,数学期望为5. 1;孔隙与喉道截面形状因子分别分布在0. 01~0. 04与0. 01~0. 05的区间内,两者数学期望分别为0. 019与0. 033;喉道长度分布在100~800μm以内,数学期望为292. 22μm。同时发现,样品中体积小于1. 5×10^7μm^3的小孔隙数量超过90%。本方法可应用于土体细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929.
三峡库区龙门寨危岩体崩塌产生涌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两岸高耸的危岩体对航道、沿岸居民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大宁河属于长江一级支流,龙门寨危岩体位于大宁河上,距离巫山县城仅1 km。利用FLOW-3D软件,模拟了145 m、175 m两种水位工况下龙门寨危岩体崩塌产生涌浪过程和涌浪传播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涌浪在145 m水位工况下最大浪高约为17.9 m,175 m水位工况下最大浪高约为11.6 m;在巫山县的五个码头处,两种水位工况最大涌浪爬高分别约为10.9 m、3.8 m;根据涌浪高度,对大宁河进行危险分区,145 m水位工况下极高危险区长度约4.4 km,很高危险区长度约1.9 km;175 m水位工况下极高危险区长度约3.0 km,很高危险区长度约1.0 km。研究结果有助于防控龙门寨危岩体潜在涌浪灾害危害,保障大宁河航道和巫山县码头安全,同时也为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提供了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930.
Large carbon cycle perturb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Middle Permian (Capitanian) mass extinction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but their causes and timing are still in dispute. Low resolution carbon isotope records prior to this event also limit the construction of a Middle Permian chem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global or loc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hence limit our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cycl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o investigate these issues, we analyzed the 13Corg values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chert-mudstone sequence (Gufeng Format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deep-water basin (South China) and compared them with published records to build a chemostratigraphic scheme and discuss the underlying environmental events. The records show increased δ13Corg values from late Kungurian to early Guadalupian, followed by a decrease to the late Wordian/early Capitanian. The early-mid Capitanian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δ13Corg value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the “Kamura Event”: an interval of heavy positive values seen in the δ13Ccarb record. We propose that these heavy Capitanian δ13C values may be a response to a marked decline in chemical weathering rates on Pangea and associated reduction in carbonate burial, which we show using a biogeochemical model. The subsequent negative δ13C excursion seen in some carbonate records, especially in shallower-water sections (and in a muted expression in organic carbon) coincide with the Capitanian mass extinction may be caused by the input of isotopically-light carbon sourced from the terrestr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